唐朝的强盛,不仅仅在军事、政治、经济上的。在文化、人种上的交流也是历朝历代所不能比拟的。

在当时,大唐的都城长安吸引了突厥人、回鹘人、吐蕃人、高丽人、于阗人和龟兹人、粟特人、迦湿弥罗人、波斯人、大食人、印度人、僧伽罗人等前来生活、经商。
在这些人种当中,以来自东南亚的昆仑儿最为神秘。

所谓的"昆仑儿"在现在看来最有可能是来自东南亚一带。根据中唐时期张籍的《昆仑儿》一诗的描绘:"昆仑家住海中州,蛮客将来汉地游。言语解教秦吉了,波涛初过郁林州。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绵裘"。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昆仑儿是来自"海中州"。这里的"海中州"指的是海岛,在唐代,昆仑是对南海诸国人的泛称。根据《一切经音义》卷八十一记载:"昆仑儿是"南海洲岛中夷人。"由此可以得知,昆仑儿是来自南海东南亚一带的居民。

关于他们为何来大唐,张籍在诗中同样提到了"蛮客将来汉地游"。这里的蛮客指的是"南方客商","将"指的是"带领","汉地"则是中原大地。合起来的意思是南方的商人带着这些昆仑儿来到了中原大地游玩。
诗句的第二句则是交代了昆仑儿的语言文化。"言语解教秦吉了"这里面的"解"是"能够"的意思,"教"通"效",意为仿效。"秦吉了"指的是鸟名,也称了哥、吉了,与八哥相似,体形似鹦鹉,嘴脚皆红,脑后有肉冠,因产于秦中,所以被叫做"秦吉了"。根据《旧唐书·音乐志二》:"今案,岭南有鸟,似鸜鹆而稍大,乍视之,不相分辨,笼养久,则能言,无不通,南人谓之吉了,亦云料"。由此可见,这种"秦吉了"是非常善于学习人类的语言。张籍将昆仑儿比作"秦吉了",是对昆仑儿语言天赋的一种认可。
第三句的"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是对昆仑儿装束及发型的描述。所谓的金环,指的是金制的耳环。落,掉下来,往下坠。穿耳,为戴耳环而在耳垂上穿孔,这是许多少数民族的习俗。螺髻,发髻的形状像海螺壳一样。不裹头,不以巾包头。这两句说,昆仑儿耳朵上戴着分量重得要下坠的金耳环,蜷曲的头发像螺髻一样散露在外,不像中原地区的人要以巾包头。

最后一句的"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绵裘",写昆仑儿的肤色与穿衣特点。"黑如漆",是昆仑儿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
《隋书·南蛮列传·林邑》:"其人深目高鼻,发拳色黑。俗皆徒跣,以幅布缠身。冬月衣袍";《旧唐书·南蛮西南蛮列传》:"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
唐人苏颋《咏昆仑奴子》:"指如十挺墨,耳似两张匙"。元代方回说:"此所谓'昆仑儿',即今黑厮也"。
因为"肌肤黑如漆",有学者认为,昆仑儿可能是来自非洲的奴隶。但是依照诗中"海中州"推断,昆仑儿应来自今天的南海诸岛,属于今天的马来人种,住在爪哇、苏门答腊、马来西亚等岛屿上,其肤色介于黄种人与非洲黑人之间。半脱,半穿半脱。木绵裘,用木棉制成的衣服。这两句说,昆仑儿欣赏自己如黑漆一样的肌肤,行走时半脱半穿着木棉制成的外衣。

实际上,关于昆仑儿的外貌,在一些出土的陶俑身上可见端倪。

在今天西安、洛阳等地出土的昆仑人陶俑,为我们提供了昆仑人的直观形象,印证了文献中关于昆仑儿记载的真实性。
在国家博物馆"大唐风华"展出 1985年陕西长武县唐墓出土的"昆仑儿",名之为"彩绘黑人立俑",并说明"昆仑这个名称早在三国时已有记载,指色黑之人,并非指人类学上的黑种人";咸阳市底张湾唐墓出土的"昆仑儿",名之为"彩绘黑人俑";从这些展品身上,无不体现出了这些"昆仑儿"的共同特点:圆脸,发卷如螺髻,露肩,上衣半穿半脱,腰间有衣带下垂,跣足,脚趾粗大。

可惜的是,随着民族的融合,这些皮肤黝黑的昆仑儿就此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当中。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关于这一种族神秘的猜想。
相关文章:
明朝后妃服饰区别及种类,快来了解了解吧 04-04
唐朝皇贵妃杨玉环的不为人知的惊人故事 04-04
明朝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不准宦官干政,为何明朝宦官反而很强悍 04-04
明朝朱元璋最恨的一个姓:全族流放充军,男的世代为奴,女的世代为娼 04-04
唐朝时期的昆仑奴,到底是非洲人,还是东南亚人? 04-03
从明朝“宦官监军”入手,来看看朱棣是如何预防“武将专权”的 04-03
密封好的茶叶能放多久 ,保质期一般是多久 04-03
怎么把PDF 里的文件其中一页单独拿出来另保存为一个文件? 04-03
唐朝所有官职等级 04-03
明朝15个不征之国都有哪些?朱元璋咋想的? 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