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一个朝代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这属于宏观历史范畴,也就是所谓的“大历史”。评价明朝,我们需要把明朝放入大历史背景中进行研究。
本文从政治、疆域、科技、文化几个方面简述一下明朝。
政治上:进入了极端皇权专制时代,最终异化为皇权外包
朱元璋取消了宰相职位,六部等各个政府部门的工作直接向皇帝汇报,由皇帝亲自运筹帷幄,居中协调管理。延续了几千年的宰相制度寿终正寝。
皇帝总揽朝政的好处是:所有权力都在皇帝手里,皇帝处在核心中枢位置上控制一切。
但这个制度也有一个明显的坏处:并不是所有皇帝都能像朱元璋、朱棣那样精力旺盛、能力强大,如果皇帝本身能力不足,或者心不在焉,那就会导致国家政治运转不灵。
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有办法,把权力进行外包。这种外包,当然不能包给外臣,皇帝本身就要防止外臣权力过大;要包就包给皇帝信任的内臣--宦官,或者秘书(即大学士)。所以,明朝盛产权宦和权臣,其根源就在于无法始终保证皇帝的能力和精力足够。当皇帝本人无法履行核心中枢、最后决策人的职能时,只好委权给宦官或秘书。
这个制度还产生了另一个连带后果:国家政治制度这个体制对皇帝个人的要求很高,国家大事情多,因此,皇帝个人的权利空间在理论上就被大大压缩了。
这就好比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有一个人兼任,因此他大事小事都得管。如果公司小的话,那情况还好,事情不多,董事长兼总经理还能有个人的时间和兴趣爱好。如果公司大了,或者公司遇到了业务面临剧烈竞争等情况,那公司的事情规模就大大增加,很可能件件都是急事、要事,都需要董事长兼总经理及时决定。那么,这就把董事长兼总经理的个人时间压缩了,甚至加班加点也忙不完了,个人时间彻底消失了。
大明皇帝就面临这种局面,制度上要求皇帝事事要管,但是皇帝自己想发展点个人的兴趣爱好,比如木工活、当个商人、扮演个将军之类的,就没时间了。没时间怎么办,那就压缩办公时间。因此,我们看到明朝有不少皇帝,搞点个人爱好,结果被大臣上疏批评。因为大臣们认为,皇帝在尽到制度要求的管理国家责任之前,是不能用个人爱好来影响国家大政的。皇帝也不干啊,既然你批评我,那我干脆不上朝了。
明朝的奇葩政治现象,其根源就在于此。
疆域观念上,从明朝开始,“中国”的疆域范围被扩大了
传统观念认为,中原汉地才叫中国。而从明朝开始,这个观念被改了。
明朝在承认元朝正统地位的前提下,向北元和周边各原来的朝贡国宣布:只要是原来元朝统治的区域,都是中国旧疆。这就把“中国”的疆域在观念上扩大了,明确地认同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都是中国疆域的概念。
朱元璋在祭奠常遇春的祭文中说:“底定中国封疆,自昔正统之君,少有得其全者,今朕全有中国,尔功懋焉。”洪武三年,朱元璋赐书北元统治者称“况元虽夷狄,然君主中国,且将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元之兴亡自是气运”。
明朝在派遣使者宣告周边各国时,也是到处宣称恢复中国旧疆的。在赐高丽的玺书中,朱元璋说:“朕荷天地眷祐,授以文武,东渡江左,习养民之道十有四年,其间西平汉主陈友谅,东缚吴王张士诚,南平闽粤,戡定八番,北逐胡君,肃清华夏,复我中国之旧疆,今年正月臣民推戴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惟四夷未报,故遣使报王知之”。接着使者四出,“遣使外夷播告”明朝建立,这道玺书连续被赐于琉球国等海外诸国,强调明朝“奠安华夏,复我中国之旧疆”。
观念上改变了,明朝在行动上也是这么干的。在平定云南的过程中,明朝始终认为云南是中国旧疆,必须划入大明治下,因此派大军消灭了蒙元遗留的梁王,接着又消灭了当地想要自立对明称臣的少数民族反叛力量,最终云南被收复。今天云南的疆界就是那时底定的。
朱元璋始终强调“朕全有中国”,明确了明朝承袭了元朝建立的多民族统一国家---中国,并非传统狭隘的“中原”。这个观念的突破是从明朝开始的。
科技上:进步很少,开始落后于西方
这里我们通过耶稣会士的眼光来看一下明朝科技的一个方面:天文。
1565年,8名葡萄牙耶稣会士申请进入明朝传教,被明朝拒绝了。后来直到1580年代才真正进入中国。他们带来了当时西欧最新的科学知识和观念。到明末时,天主教在中国已经有了一定影响力,尤其是徐光启入教后,天主教在中国精英分子中传播迅速。
耶稣会士以其天文知识被邀请进入明朝钦天监,帮助明朝重新编订历书。他们的工作成果是:在徐光启主导下,编成了一本《崇祯历书》。可惜书成之后没几年明朝就亡了。
耶稣会士分别在南京和北京看到了明朝钦天监所使用的仪器,他们对中国天文仪器的制作精良夸赞不已。但是,他们也直言不讳地指出,这些起码落后西方200年了。没错,明朝制作的天文仪器和应用理论都来自元初郭守敬,已经有300多年没有改进了。大明的历书与实际的天时天象偏差越来越大,所以才有修订历书的迫切需要。
上面这个例子是一个缩影。
当西方忙于冒险并促进了科技迅速发展时,明朝依然保守,在科技上没有什么发展进步。比如火器方面,葡萄牙人带来的红夷大炮就是比明朝的先进,射程更远,打的更准。
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落后了还故步自封,不愿意正视落后,不愿意虚心学习。
文化上:只以朱熹儒学为正统,以八股取士,极大地限制了思想
文化方面与政治制度关系密切。
朱元璋为了控制民众的思想,就把科举考试范围局限在朱熹儒学里。后来竟然进一步发展成八股文,只要按照固定格式答题就行,不许学生发挥。这样民间的思想创造力就基本被遏制了,甚至说被扼杀了。
明朝限定朱熹儒学、以八股取士,导致了中国社会思想的“结晶化”。
物质在气体或液体状态时,其形状、性状是很有弹性很活泼的,而一旦结晶,就被固化了。固化之后,形状难改、性状更加难改,没有高温高压的条件,很难改变固体的形状和性状。
中国文化到明朝时就经过了这样的结晶过程。原来汉唐气象万千、海纳百川,宋朝不说有多宏大,但思想自由还是有的,但到了明朝,一下就把中国文化思想固化了。
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中国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一下子被限制住。政策导向遏制了绝大部分人的思想和能力发挥,剩下的极少数人也只能偷偷摸摸地做。中国接下来的四五百年,就被限制在这固化的氛围里了。怎能不落后呢。
结语:明朝形成这种局面是有前因的,需要客观看待
明朝的诸多变化,是从唐朝到宋朝剧变趋势的延续。宋朝开始重文抑武、加强皇权,到了元朝则进一步增加了严厉的等级制,因此,明朝形成这些制度和变化都是有原因的、有其历史传承的,不能孤立地就说明朝导致了中国落后。后来的清朝,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后,更加紧了一些,这也不能说全是它自身的原因。
明朝,是中国历史发展到这个阶段的一种极大概率事件。本文没有涉及经济,其实明朝立国时因为缺乏白银,也就是货币,因此不得不搞了类似计划经济的限定民籍制度。这些都是促成明朝制定制度的历史约束。明朝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它的特性不是凭空形成的。
研究历史,与我们研究任何事物都一样,需要我们把它放到一个背景环境中去看待,这样我们的观点才不会偏离真相太远。
相关文章:
海蜇的保存方法, 春季吃凉拌海蜇,选白色的还是黄色的?认清3点,以后不会选错了 01-07
杜牧是唐朝人吗? 唐代诗人杜牧应该还有一个称号,那就是书法家 01-07
蛋黄油怎么保存 ?小小鸡蛋用处多,几个食疗小方快学习 01-07
明朝的神机营除火铳兵外,还配有骑兵、炮兵,它是怎样运转的? 01-07
明朝皇帝逃到“缅甸”也是明朝的国土?那么真相是这样吗? 01-07
大清末代皇帝 ——溥仪,你们都了解过吗 01-07
大萝卜储存方法,原来如此简单,牢记5个诀窍,萝卜不糠心,很实用 01-07
明朝杰出女性 ,她暗中操控朝局,皇帝都受其摆布 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