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外交官 顾维钧,曾被列为战犯,被台湾胁迫无法回国

539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27 16:47:45    

我们拒绝签字!”他掷地有声的声音响彻凡尔赛宫的上空,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高光时刻。那一天,他把自己对国家的无比热爱,对霸权者的无比愤怒,以慷慨激昂的陈词,喊出四万万中国同胞的心声,他在列强面前,倾尽一己之力维护中国的利益。


他的名字,从此如同一颗明星闪亮在各大外交场合,成为世界知名外交家,他就是被称为“民国第一外交家”的顾维钧。


那么顾维钧又有怎样传奇的人生?为国谋利益的他,又为何被列为“战犯”?他又为何拒绝毛主席的邀请呢?

(1)少年顾维钧


伟人成长之路,总会那么的与众不同。


1888年,顾维钧出生于上海嘉定的一家富裕家庭。四岁时跟随二哥进入私塾学习,这一学就是七年,这就为他打下的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


顾维钧的民族意识萌芽,始于11岁。自幼生活在上海租界的孩子,自然把外国人对中国歧视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1899年,11岁的顾维钧考入上海英华书院读书。因为学校是住宿制,顾维钧每周六回家一次。


一天,顾维钧和另一位英国男孩,骑着自行车,赶着返回学校,马路上车辆多,为了避开车辆,他们将车骑上了人行道。


结果,被英国警察以违反交通规则为由将他拦了下来,但却放过了同样骑上人行道的小伙伴,理由只是因为他是外国人。

而让他记忆更深刻的,是白渡桥一事。还是周六,这一次顾维钧坐黄包车回家,过桥要上坡,拉黄包车的车夫,弯着腰吃力往前走,速度慢慢地缓了下来。


跟在他后面的是一辆外国人的马车,急着要去跑马场,看到自己马车被堵,气得在一旁不停地催促,这还不解恨,超车时回手就给了黄包车车夫一鞭子,嘴里骂着:“不识好歹的中国猪。”


顾维钧愤怒地用英语斥责那人:“你是绅士吗?”


这句话在当时对于一向以绅士自称的外国人来说已经算是很重了。


这两件在旧中国看起来常见的事,却刻入了少年顾维钧的脑海,直至晚年写回忆录,他依旧历历在目。


强烈的民族意识就此在他心里生了根,他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废除中国不平等条约,消除民族歧视。


(2)开挂的留学生涯


16岁的顾维钧,满怀抱负,他也渴望学习先进的西方文化,以救今日颓败之中国。


征得家人同意后,顾维钧踏上了赴美航船,看着碧波下暗潮汹涌的大海,他想这是我人生的新起点

到了美国,顾维钧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两年的预科学业。17岁,顾维钧顺利地考入素有“常青藤”之称的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学士。


至此,他开启了开挂的生涯。


在高手如云的哥大,顾维钧绝对算得上是“学神”等级。


哥大的拉丁文甲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该班学生必须有至少四年的拉丁文基础,可偏偏顾维钧对这门语言一无所知。


拉丁文系主任麦克雷教授拒绝了他进班的请求,并善意地提醒,从来没见过基础不好的学生能跟得上学习进度的。


不信邪的顾维钧愣是找了一位拉丁语老师给自己恶补,每天上两个时辰的课。两小时学习时间很短,可他竟然只花了两周就学完了一年的课程,六周后,拉丁文四年的功课也全部学完。


当顾维钧再一次站在麦克雷教授面前求入班时,这位教授有点慌了,这是怎样一个神奇的速度?


教授随手拿出办公桌上的一本书书籍,让顾维钧翻译,他准确无误地说出了原文的意思。教授还是不信,又拿出较难翻译的弗吉尔和霍勒斯的作品,他还是译出了文中的诗句。


教授痛快地同意了他的请求,而顾维钧也以超人的速度后来居上,以“甲上”完成学业。


顾维钧的开挂不止这些,他有着惊人的学习能力。他仅用三年时间就修满了大学本科四年的学分,在大三时开始注册政治系的研究生。


他犹如在与时间赛跑一般,争分夺秒地吸收知识。


四年后,同学取得大学本科毕业证时,他同时获得了本科学士和硕士两个学位。


不仅如此,顾维钧还是一名出色的辩手,在大一时,他就参加过新生辩论,赢得比赛。


大三时期,顾维钧代表学校与康奈尔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三校辩论赛。在这场大赛中,作为二辩的顾维钧成为整场辩论的主力,带领队伍战胜了康奈尔大学。


当时的报纸是这样评价哥伦比亚大学的辩手的:一辩很紧张,三辩没总结,全靠二辩赢得了这场胜利。


这是首次有中国人参加的辩论赛,本就具有热度,顾维钧的表现更是令世人瞩目。


可以说哥大四年的学习,不仅让顾维钧获得丰富的学识,在各种活动崭露头角的他,也扩展了人脉,为他未来的外交生涯打好了人际基础。

优秀的人总会自带主角光环


就在顾维钧读博期间,他收到了袁世凯邀请,聘请他为总统府的英文秘书。


那远在大陆彼岸的袁世凯又怎么会认识顾维钧,并邀请他担任秘书呢?


原来,顾维钧曾作为留学生代表,到唐绍仪家中做客,他优秀的表现给唐绍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此,当唐绍仪在国内担任内阁总理后,知道袁世凯需要一个贴身秘书,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顾维钧了。


可以说,唐绍仪是顾维钧踏入民国外交事业的贵人。


1912年4月5日,24岁的顾维钧踏上了回国的轮船,开始了他人生的新征程。

(3)外交风云录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外交处境,是举步维艰的。羸弱的国家,在强大的国家威压下,是那样的进退维谷,如何平衡就非常考验外交家的个人能力了。


顾维钧从一踏入总统府,就一直处于权力的中心,才华出众的他很快得到了袁世凯的重用。


他陪同袁世凯亲历了一系列外交事务,也深刻地体会到我国外交的窘况,逐渐形成了个人外交的理念,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对国家是不适合的,因为国是不能玉碎的。


如何在弱势的情况下,保全国家的最大利益,是弱国外交的一门高深学问。而在这一点,作为“民国外交第一家”顾维钧做得可圈可点。


1915年,日本趁欧美各国忙于本国战事,无暇东顾之机,威胁袁世凯政府秘密签订“二十一条”,并即刻同意。


尽管袁世凯政府一再拒绝,从1月份死磕到5月份,均无能为力。迫于日本的威压,袁世凯想到利用西方列强对日本施压的办法,授意顾维钧将消息透露 给西方人。


顾维钧利用自己在美国的人脉,将消息偷偷传达到美国大使馆,一时间中日谈判的消息传遍各地。


虽然,最终“中日二十一条”还是签订了,但是在英美等国的施压下,日本所得利益大大减少。


屈辱的条约令顾维钧悲愤异常,他向袁世凯建议将中日谈判的过程记录下来,并发表声明,公之于众,给后人一个警醒。


得到应允后,当时正在住院的顾维钧,不顾病体连夜起草了这份英文声明。


由于顾维钧的出色表现,1915年5月至7月,短短三个月时间,顾维钧先后被任命为中国驻墨西哥公使和驻美全权公使。


他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年轻的全权公使。

从此,顾维钧开启了他风云变幻的50余年外交生涯。


对于顾维钧来说,1919年的巴黎和会是他这一生的高光时刻,也是他这一生最难忘的事。


一战结束,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代表团,怀着一颗喜悦的心,来到了法国巴黎,这时的中国还怀抱着一个从德国收回山东的美梦,但这一切,却在西方列强的打压下,成为泡影。


在和会上,牧野男爵厚颜无耻地提出,日本早已和中国签订二十一条,山东问题无需再提,并侮辱中国是一个未出一兵一卒的战胜国,质问中国代表团有何脸面出现在这里。


那一天,顾维钧犹如一名斗士,站在会议的演讲台上,以他流利的英语向世界各国代表,慷慨激昂,有理有据的阐明中国正义的立场,斥责日本的无视中国14万华工的贡献,企图偷盗中国山东的强盗行为。


那一天,他那一句“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赢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


那一天,他愤怒地控诉日本偷盗行为的声音响遍凡尔赛宫;


那一天,他对着列强沉痛地说出: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条约,我们拒绝签字。


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对列强说“不”。


但正如艾跃进教授所言: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在口径即真理的世界,与列强谋真理,无疑就是与虎谋皮。中国的正当权利,最终还是被西方列强,作为讨好的礼物,卖给了日本。

但是,顾维钧的这一声“不”子改变世人对中国外交上唯唯诺诺的形象,他唤醒了中国青年的觉醒,5月4日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席卷整个中国;


紧接着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南美洲等弱小贫穷国家,也纷纷效仿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这无形中表明中国的外交形象在“第三世界国家”起到了表率的作用,而顾维钧的作用是最关键的。


顾维钧除了在巴黎和会说“不之外,他还做了不少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事。


比如,在北洋政府极力修订各种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胜利。


再比如,1932年,作为国联调查团的唯一一名中国代表,他不顾个人安危,前往东北调查日本侵占东三省和伪满洲国成立的真相。


同年10月2日,一篇名为《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在东京、南京、日内瓦同时发表,报告书不承认伪满洲国”的合法性,山东的主权依旧还是中国。


抗战期间顾维钧更是利用自己的人脉,为中国募集到许多战略物资,这是谁也无法抹杀的功绩。


(4)一生的遗憾 主席的邀约


常年行走于权力中心,再如何不想参与党派之争,都不可能避免陷入政治的漩涡中


这位因巴黎和会上一声“不”字,而名扬海外的外交家,也有一些值得争议的地方。


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为替国民政府争取获得美国的更多支持,先后签下一系列卖国条约,使美国在我国从海陆空等方面都获取到巨大的利益。


这无疑成为顾维钧外交史上的一个污点,导致他被爱国人士骂为卖国贼,汉奸。


1949年,居于这些争议性的条约,顾维钧在被列入了国民党43名战犯名单,位列第22位。


当然这里所谓的战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犯,排名靠前也不是说他有作恶多端,而是基于当时这些事对于社会的影响力,而挂在榜上,以儆效尤。


不管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在那个战争年代,精通国际法和外交法则的顾维钧,以他非凡的智慧,顶住列强的压迫,将自己的外交才能发挥到极致,尽可能地为我国获取最大的利益,他也因此赢得了“民国第一外交家”的美誉。


由于顾维钧几十年来对国家对民族的杰出贡献,毛主席不计前嫌,在1972年委托章含之,向晚年旅居美国的顾维钧提出了真诚的邀请,希望他能够回国看看。


此时,已经84岁的顾维钧,虽心系祖国,却也只能无奈地摇头,没有正面回答。

这位是沉浮于中国外交半个世纪的老人,曾经如明星般璀璨的外交家,不爱国吗?


非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虽身居美国,但仍是台湾籍的顾维钧,再如何思念家乡,他只能迫于台湾政府的“三不”政策,而止步于此,以回避回答,委婉地拒绝了主席的邀请。


直到后来,海峡两岸的关系有所改善,可这时的顾维钧已经90多岁,行动不便。


在得知女儿顾菊珍可以返回大陆探亲后,顾维钧特意拿出自己珍藏几十年的明代 “嘉定四先生” 和民族义士侯娟曾、黄淳耀的墨迹,让女儿带回去,献给国家。


顾菊珍回国后,为解父亲的思乡之情,专程看了嘉定顾家祠堂旧址,拍了不少照片。


而嘉定县人民政府也将《嘉定县城乡建设画册》通过顾菊珍转交给他,让他饱览故土的变化和新貌。


看到画册的顾维钧泪流满面,家乡的变化令他感慨不已,每每思念故土时,他总是拿出家乡的画册,翻一翻,抚一抚,好像这样就已经亲眼看到家乡一般,心里得到了满足。


1985年11月14日,顾维钧猝然离世,享年97岁。

结尾


提到顾老,我们脑海里呈现的首先是陈道明主演的《我的1919》里顾维钧,总觉得他就应该是那样的才俊,风华绝伦,有匪君子;是在谈判席上慷慨激昂,据理力争,为国家利益不畏强权的勇士,却往往忘却了在那个年代,他有更多的是隐忍和艰辛。


毕竟历史往往没有影视、小说中的那样荡气回肠。


看顾老的回忆录,仿佛在看一部弱国的外交史,看一个男人试图以公理战胜强权的奋斗史,有一种莫名的心酸。

记得有一句说得非常好:



曾经的我们只能说:“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

现在的我们终于可以硬气地说出:“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原来,我们已经忍辱负重100多年了


谨以此文,向曾经忍受压力和屈辱的老一辈外交官,致以崇高的敬意!

相关文章:

八百年前,明朝的衣食住行方面是如何炫富的? 04-20

明朝相当皇帝身边的大内侍卫?只会功夫不行,还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04-20

宋朝的gdp占世界80%?英国经济专家:一个以讹传讹的历史谣言 04-20

明朝上的十大灾难(七)甲申之变 04-20

唐朝疆域划分 :西到黑海,南抵印度洋,北至北冰洋 04-20

他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最后竟被埋雪堆里冻死 04-19

明朝皇帝子嗣,6位子嗣繁多,为何其中10位都没有后代? 04-19

由“皇帝赏赐”到“自我创新”,从服饰变化看明朝宦官官服 04-19

看看大明朝聊聊司礼监,是什么机构,和东厂、西厂、锦衣卫啥关系 04-19

唐朝和尚诗人 ?唐代著名的十五位诗僧,每人一首代表诗 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