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建筑就如大唐一样大气,一般都是建筑宏大,室内和建筑之间空间开阔。
唐代建筑遗留下来最著名的实物是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其建筑、雕像、壁画、题记艺术成就都很高。该殿晚唐武宗灭佛时曾经被拆除,但很快就在唐宣宗时期重修。不过佛寺大殿不是用来居住的,我们还是找一找资料,看看有什么其他唐朝时期能够居住的房子的记录。

(五台山佛光寺)
【按规定,所有人都有住房标准】
根据史书记载,“宫室之制,自天子至士庶有等差”,房子不是随便住的,要根据主人身份地位符合相应的标准。
皇宫不用说了,唐代是怎么宽敞、怎么高大怎么来,唐以后的皇宫建筑虽然更加富丽堂皇,但开始向小型化发展,现在我们看到的明清故宫正殿就已经够大了,却不如唐朝时气派;
唐代皇宫特有的建筑风格是双重斗栱和藻井,“诸王公以下,舍屋不得施重拱、藻井”;
房屋数量也有限定,两柱之间称为一架,皇帝的宫殿正殿房屋十三间、十一间、九间不等,三品以上高官的正房不得超过九架五间房子,五品以上不超过七架五间,五品以下的不超过五架;
楼阁是皇帝专用,其他所有官员庶民的府邸私宅都不允许建造,避免在高楼上监视别人的宅院;

(大明宫遗址公园麟德殿)
乌头大门只有五品以上才能使用(一说六品),是身份地位的代表,宋代之后改称为棂星门;
其他一些装饰性的建筑结构也与身份有关,只有一些每天上朝参见皇帝的官员叫“常参官”,他们允许修建轴心舍、施悬鱼、对凤、瓦兽、通栿乳梁装饰,连低级官吏都不允许,更不要说商人和普通平民了。
违反这些律令的,按《唐律疏议》规定,要处以笞刑(鞭刑)和杖刑,但可以“赎铜”,也就是花钱免罪。于是,这些建筑方面法规的法律效力比较低,基本上只是对最底层的平民百姓有约束作用。

(曲阜孔庙棂星门)
【从几亩到2000亩,高中级官员们的住宅占地面积差距很大】
长安城的住宅可以分为高官第宅、中级官员赐宅、中下级官员租宅和普通住宅四种,各种住宅分布在长安一百一十个坊市之中。这些坊市都是有围墙的独立建筑,一般东西南北四个门,一部分皇城正南的小型坊市只开东西两个门。
以位于紧邻朱雀大街西侧、皇城南隔二个坊市的安仁坊为例,根据考古发现,安仁坊是个小型坊市,小雁塔就在这里。安仁坊长宽都是三百五十步,考古发掘确定东西长562米,南北长540米,基本是个正方形。
安仁坊内有各种建筑院落十余处,除了小雁塔所在的荐福寺之外,最早的名人是初唐的凌烟阁功臣唐俭,之后还曾经居住过唐睿宗的老丈人刘德威、李隆基的女儿万春公主、杨国忠的恩主章仇兼琼、中唐宰相元载、杜佑、中唐和白居易齐名的诗人元稹。这是个位置非常好的坊市,从住户的身份地位就能看出来,算是长安城里的高档住宅区。

(荐福寺和小雁塔)
由于安仁坊只有东西两个门(三品以上高官可以在坊墙上开门),且内部只有一条东西向15米宽的主干道,相当于是一个只有一条大街的小城市,坊墙下有10米左右宽度的环墙路(未必是贯通的),并由2-4米宽度的小道“曲”再继续分割。
小雁塔所在的荐福寺肯定是占地面积最大的一个,应该占整个区域的四分之一,相当于100多亩,7万平米;其他的大宅子占整个的八分之一,50亩;再小一些的占十六分之一,25亩;最小的占三十二分之一,约6亩,3000多平。而北京标准四合院占地面积不过4、500平米,最小的院落也是豪宅了。
中唐时的郭子仪觉得多大都是小,就占据了长安城内南城墙下安化门边的大通、大安两个坊市,这都是比安仁坊大一倍的大坊市,加起来总面积接近2000亩,130多万平米,相当于120多个标准足球场大小,赶上一个中等城市飞机场面积了。

【从居不易到白居易,只有当大官才能买得起房子】
低级官员或平民百姓肯定是没这么大面积的宅院,房子也是不太容易买得起,只能租房住。唐朝政府有机构专门负责管理这些公共住房,租给外地来的中低级官吏使用。
白居易刚入仕途的时候在长安常乐坊租房居住。常乐坊是一个东城墙下紧邻东市的区域,离皇城也不远,算是闹市区,但明显不是富人区,现代大型批发市场周围租房子住的人很多,一般社会治安稍微差一些。
白居易自己诗云“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估计是个小院子,四五间房子也就是正房三间,厢房左右各一间,应该不过一二百平。而且他住在茅屋里,整个常乐坊其他建筑估计也大多是茅屋;

(大唐西市,平民百姓只能挤在一起)
刚入仕途的白居易自己说“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那时他不过是个正九品上的秘书省校书郎,月薪一万六只能租住这种茅草房,但家用、吃喝加上与朋友交际还算宽裕,应该与城市中的一般平民家庭居住条件差不多;
后来白居易升官了,月薪好几万,先是在长安昭国坊换了一套大房子租住。昭国坊在南城,紧挨着大雁塔。“柿树绿阴合,王家庭院宽。瓶中鄠县酒,墙上终南山。”虽然仍然是租住,上班也远了一些,大概要骑马走三公里才能到办公室,但居住宽敞了许多,风景也好一些,在院子中就能远远的看到终南山;
熬了二十年,白居易终于在长安城内——还是买不起房子,只能在城外郊区渭南县买房,又曾经在庐山自己盖草庐居住。直到官职升到了五品,跻身大唐高级官员行列之后,才算逐渐攒下了家底,能在洛阳买得起房子了,还是大别墅。

(杜甫草堂,白居易的茅屋应该也差不多)
【大唐百姓活人死人都要被管】
大唐的百姓是有福利的,盖房子的土地由国家供给,叫“园宅地”。分良口、贱口,每三人或五人一亩地,不算永业田或口分田。但是,京城的土地不按这个原则分配。也就是说,穿越到大唐,好不容易混了一个良人身份,想分配长安城内的宅基地是不可能的,能在长安郊区盖房子就算不错的了;
有了地才能盖房子,而盖房子需要进行审批,想在自己的0.33唐亩土地上盖皇宫是不可能的,符合身份标准的茅草房应该是首选;
其他的官方建筑,相当于现代用财政经费的建设项目审核比较严格,由尚书省或者太常寺负责审批,重大工程还需要皇帝最后确认;地方上的建设项目需要州郡一把手审批,重大的也要上报给皇帝;地方上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是常规工作,一般可以直接建设,但需要向朝廷报备;

房子盖好了还没完,唐朝曾经有过历史上最早的房产税,就是中唐德宗时期的“间架税”,按两架为一间,向长安市民收每间五百到二千钱不等,这个数额不算少。后来闹出“泾原兵变”这个大乱子,唐德宗逃出长安,回去后就取消了间架税,前后实施刚好半年,但也收了不少钱。后世五代到明清,一旦国家财政紧张,就会想起这一招,一般叫屋税或房税。
活着要住房子,死了要有地方埋,陵墓也有明确的等级区别。陵墓占地和坟高有限制,比如一品“方九十步,坟高一丈八尺”,六品以下以及平民“并方二十步,坟高不得过八尺”,墓碑、棺椁、随葬品数量、墓前的人偶石马、墓地围墙都根据身份有不同的规定。
长安西郊是墓葬区,但估计普通人未必能达到规定的上限,二十步就是30米,将近两亩地,买墓地估计也要花些钱财;
关于墓碑还有个有意思的规定,要求碑碣“其文皆须实录,不得滥有褒饰”,看来当时墓碑碑文普遍往好里写,以至于需要用法律规定不许吹得太过分了。

总之,从居住方面来看,大唐和现代没什么太大的区别,长安、洛阳这些大都市就如现在的北上广深,居之不易。当年大唐一批一批的“西漂”前仆后继涌入长安、洛阳,从租房开始,混得好的能买得起房子,混得不好的还是要哪里来回哪里去。

相关文章:
明朝孝慈高皇后:王道之大,始于闺门,朱元璋的结发妻子,因何伟大? 04-06
明朝的秦王被毒死后,朱元璋派人去调查朱樉:大骂不晓人事,蠢如禽兽 04-06
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形势 04-06
明朝红木家具,都有哪些经典样式? 04-06
明朝宫女和太监“对食”连皇帝都不管 清朝时期为什么明令禁止 04-06
唐朝的砖值钱吗? 不一样的唐朝长安城,颠覆我们原有的认知 04-05
明朝皇帝上朝的地方, 朱元璋是如何上朝的?百官们如何站位? 04-05
ps5可以用u盘储存存档吗 ?外媒:PS5暂不支持U盘存档备份 仅可使用PS+云存储 04-05
明朝交趾是哪里 ,将交趾重新纳入版图,明宣宗为何轻易放弃? 04-05
金圣叹:明朝第一狂士,杀头前说了几句话 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