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之所以认为“唐朝的正三品都是顶级大佬”,那是因为干活的都是正三品,一品、二品相当于“收藏品”,是用来观赏的,而不是“实用品”。比如大名鼎鼎的狄仁杰,他任宰相时才四品官,死后被追赠一品大员。
事先声明,唐朝的官制很复杂,两百年间出现若干次变动,本文只能按常规说法介绍。看完本文,以后再看相关电视剧,对人物的身份就一目了然。
唐朝官员的等级:品爵勋阶
《新唐书》开宗明义告诉我们,之所以有官员等级划分,是为了“辨贵贱,序劳能”。这跟我们今天的职务高低有本质上的差别,它不光是职务高低的衡量,还是身份贵贱的标准。
其实这一句话就已经点明了唐朝“干活的是三品,养尊处优的才是一、二品”的原因。
唐朝的官员等级有“品、爵、勋、阶”四类,我们分别介绍。
01品
品级用于区分官员职务高低,它强调的是“序劳能”,即官员过往的功绩和能力所匹配的现有职等。
中国官员的品级划分始于魏晋,从一品到九品,以“正”和“从”划分为十八品。古代将“公务员”划分成“官”和“吏”,有品级的称“官”,无品级的称“吏”。
02爵
爵位始于西周分封制,天子以下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自西汉开始,“王”成了事实上的最高等级的爵位。
汉朝封爵除了“王”以外,大多都是“侯爵”,而唐朝则延续西魏以来的习俗,以“王”和“公”为主。
隋唐的“公爵”又分为国公、郡公和县公三等,比如李渊,在隋朝时继承了父亲李昞的“唐国公”,狄仁杰死后追赠“梁国公”(生前受封“汝阳县男”)。
补充说明的是,唐朝的公主虽然不是爵位,但却享受着与王爵同等的待遇。公主的称谓又分为大长公主(皇帝的长辈)、长公主(皇帝的姐妹)和公主(皇帝的女儿)三种,待遇也有一定的差异。
03勋
勋比较特殊,它不像爵位那样可以继承,后期勋逐渐被爵位代替。唐朝的勋位比较杂,常见的有柱国、护军、都尉、骑尉等。
04阶
“阶”是“品级”的细化,它将“正从九品”中的四至九品,又细分为“上”“下”两级,形成三十阶: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正四品上、正四品下、从四品上、从四品下……从九品下。
唐人称“从九品下”以下的为“不入流”,这些不入流的官员其实就是“吏”,其俸禄中央财政不负担,而是由地方财政自筹。因此,唐朝的官员以“不入流”为耻。
通过以上的介绍,您是否明白了,为何官员们通常挂着一堆长长的名头了吧?除了专职和兼职的职务外,还有很多是“爵”或者“勋”。
唐朝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所谓三省,是指由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构成的中枢系统;所谓六部,是指由礼部、吏部、户部、兵部、工部构成的执行机构。
三省的主要职责是朝政的决策、审核和监督,六部的主要职责是执行三省的相关指令。
三省是如何运营的呢?简单来说,中书省负责“拿方案”,即汇总需要决策的政务,并提出具体的指示;门下省负责“盖公章”,即对中书省的决策进行审核,并对执行过程实施监督;尚书省负责“操盘子”,即对形成的决策,协调六部执行。
后期为了提高决策审批的效率,又成立了“政事堂”,将三省的长官集中在一起共议政事。
中书省的一把手叫中书令,副手叫中书侍郎;尚书省一把手叫尚书令,副手叫尚书仆射;门下省一把手叫侍中,副手叫门下侍郎。
当然,这些称谓在不同时期稍有变化,比如早期的“纳言”即后来的“侍中”、“黄门郎”即“门下侍郎”;武则天时期将中书省改称“凤台”,尚书省改称“鸾阁”。
唐朝的“形象大佬”:宰相
由三省长官构成的“政事堂”参政人员,统称“宰相”。这就很清晰地看出“宰相”和“丞相”的差别,丞相是“一人独断外朝政务”,宰相是“权力班子”。
正因为实行了集体决策,因此宰相都是兼职的,是一种泛称。唐朝的宰相没有定员,大致5—7名,前期由三省一、二把手构成,后来扩展到六部尚书等也可以入阁拜相,某些挂着荣誉头衔的“收藏品”也能拜相。
为了显示宰相的尊崇,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先后给加了几个称谓:
- 1.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从此“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就是宰相的代名词;
- 2.仆射李靖病退,被赐“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从此“平章事”也成了宰相的代称;
- 3.李勣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位同中书令、侍中,从此“同三品”也成了宰相的代称。
除了以上这些官职,还有三师三公、特进、开府仪同三司等,都可能进入宰相班子。
唐朝宰相的品级问题
既然宰相是朝廷的核心中枢,那么宰相是不是一品大员呢?
这个问题很复杂,因为他们都是兼职的,所以宰相并没有固定的品级,而是根据他们的专职职务而定,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比如,三省的一把手都是正二品,副手是从二品、正三品,六部尚书则是正三品,六部副手是正四品。而三师三公则是正一品,开府仪同三司是从二品,特进是正二品。
所以,唐朝的宰相品级跨度很大,从正四品到正一品都有。
不过,三省中的尚书省有个特例,当年李世民曾经担任过尚书令,所以他登基后没人敢再担任这个职务,于是两位副手左右尚书仆射成了事实上的尚书省一把手。
为了抬高尚书省的地位,中书省和门下省也常常是一把手空缺,甚至把尚书仆射抬升到从二品。
因此,唐朝的宰相大多都是三品及以下的官员,这才有了“同三品”的说法,由此也给后人留下一个印象:唐朝的牛人都是三品官员。
唐朝的“收藏品”:一二品官员
前面我们讲过,等级是为了“辨贵贱,序劳能”,宰相主要体现在“劳能”上,可帝制时代“贵贱”才重要的,一二品官员主要就体现在“贵贱”两个字上。
我们不展开叙述,仅把唐朝的主要一二品官员罗列出来,您就很清楚了:
- 正一品: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亲王、公主;
- 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郡王、国公、郡主;
- 正二品:特进、辅国大将军、郡公、上柱国;
- 从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大都督、大都护、镇军大将军、县公。
当然,以上所罗列的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包括王、公们的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外戚等等,都在一二品范围之内。
干活的宰相不如吃白饭的“收藏品”,是不是太不公平了?没办法,帝制社会身份才是最重要的,他们不光自己尊荣,还可以世袭。
当然,宰相们也有可能进阶到一二品阵营,比如狄仁杰,死后追赠“梁国公”,就是从一品大员。唐朝的开国功臣们,生前都封了公爵,比如房玄龄就是一品国公。
有意思的是,房玄龄也是“梁国公”,居然跟狄仁杰一样,其中的蹊跷你读懂了吗?
唐朝奇葩的官员品级,会完全超过你对大一统王朝历史的认知。
宰相官大吧,但在唐朝,一些宰相也仅仅是一个三品官,在唐代宗之后,才成为了二品官。赫赫有名的狄仁杰,品级也仅仅是三品。
三品都这么牛了,一品和二品是不是大佬中的大佬?
1、我们先看看,唐朝的一品、从一品官位,都是什么情况
(1)正一品
正一品:有太师、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对这个天策上将是不是有点眼熟?
没错,这就是李世民曾经的称号。
当时的李世民是什么情况?就是一个亲王,仅此而已,不过战绩非凡,名扬海内外。
从这个序列当中,用双脚都能考虑到,没人敢和李世民站一排,谁敢?那是皇帝啊!
所以,从李世民往后起,所谓的正一品,几乎没有,也没人敢有和李世民一样的高等级待遇。
综合而言,能到正一品的,只能是亲王。
李世民之后,亲王都不敢站这一排。
所以,正一品,在唐朝大部分时间里,较为罕见。
(2)从一品
(长孙无忌)
从一品里面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这个职位能担任的也是有要求的,要么你是嗣王、郡王,要么你是国公。
如果都不是,那么从一品的官职,你想都不要想。
曾经的长孙无忌当过太子太师,就是从一品的官职。
但是,我们得知道,这一品也好,从一品也好,就是荣誉的象征,并没有实际的更多权力,除非,你是兼着三省的职务,或中书省,或尚书省,或门下省,否则,就是一个称号而已,没有实权。
做个形象的比喻,如果唐朝朝廷是一个企业,这些一品和从一品,就像是一个个董事,有股份,可以对唐朝集团的大事提出建议,但无权进行行政管理。
也就是说,可以享受一些利益,但没有更多实际的权力。
2、我们再看看唐朝的正二品、从二品的情况
(1)正二品
正二品都有哪些官职呢?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
尚书令是名义上的最高正式官职,是尚书省的负责人,是正职。
但是这个尚书令,一般人是做不了的,因为李世民曾经担任过这个职位,所以,基本是虚设。
虽然,能担任尚书令的,只要是开国郡公以上的就有资格,但实际上是没人敢担任的。
(2)从二品
(程咬金)
从二品的官职主要有: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十六卫上将军、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侍中等。
看得出来,这个内容比较多一点了,好像是很多人都可以担当。
实际上,做这个职位,必须是开国县公以上,其他人都搞不了。
这些官职中,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甚至,有些大都督、大都护都是虚职,可享受利益,可享受荣誉,但不享受行政权力。
而且,尚书左右仆射就是尚书省的副职,尚书左仆射,一度还是“首相”的代名词。
和他平级的掌握实权的就是十六卫上将军、京兆牧、太原府牧、河南牧。
这三个牧的官职,在当时非常重要,是三个重要地方的行政长官。
有人问了,京兆牧和京兆尹是什么关系呢?
形象地说,就是市长和副市长的关系。放企业里,就是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关系。当然,京兆牧的品级要高。
总结起来,这从二品的官位,早期就是这三块:一是尚书省的实际负责人,二是军队的高官,三是三个重要地方的大员。
这从二品的官位显赫,其实就是国家的军队、行政的最主要管理人才。
程咬金去世后,曾被追封为大都督,成了从二品,这个就是个虚职了。
有人说了,为何狄仁杰生前只能三品,很多宰相也都是三品?
这有两个原因。
一是,从二品是要县公的,没这个爵位,上去是很不容易的。
二是,唐朝的宰相不是一个,而是几个,多的时候,甚至十来个,说白了,就是一个“总理”,还有分管不同工作的“副总理”。“副总理”大多是三品。
虽然,狄仁杰很受重视,权力也大,但狄仁杰是中书省同平章事,按制度是上不了从二品的,除非是尚书仆射。
而尚书左仆射,在唐初就是“首相”,就是从二品。
不过,后来随着变化,唐朝也不全是这样,有时候,中书省的负责人也能成为大权独揽的“首相”。而唐朝后期,宰相数量少了,常常搞轮换制,前面的规则也就变换了很多。
这也就是为什么狄仁杰是三品,而不是从二品或二品。
不过,非常有意思的是,狄仁杰在700年去世。705年神龙政变后,唐中宗复辟了,他追封狄仁杰为“司空”,这可是正一品啊!
非常罕见的正一品,在狄仁杰死后落到头上了,如果他活着,非得吓晕不可,这封的着实有点高啊!国公程咬金,死后不才追封从二品啊!
总而言之,在整个唐朝,三品官是很牛的存在,但在唐初,部分二品官职也是实际的职务,更牛一些,常常就是军、政一把手。
不过,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几乎都是虚职,看起来很拉风,但这些人实际没有更多的行政权利,但在国家大事的决策上,这些品级的官员的建议,是很有力量的,是值得参考的。
而剩下的实权就被堆到了三品这个职位上,所以在实际上,在唐朝要是被封为一品官,几乎等同于被皇帝嫌弃了,这可以用传统的明升暗降来形弃,明升暗降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把高级的官职给掏空掉,最后就剩下个壳子。
当年长孙无忌以太尉的身份成为宰相,他是极具威望的,李治看到舅舅都还要非常尊敬。但在后来,李治弄出了一套同中书门下三品去制衡他舅舅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只要走入政事堂,这个太尉就是个摆设的花瓶而已,有俸禄、有仪架,可以说太尉有的他都有,唯独没有的,就是与之对应的实权。
唐朝的花瓶是不少的,但是建设盛唐的,却又是那几个三品官。所以对于历史的记载来讲,三品官才是唐朝的主角,谁要当了二品、一品官,那要先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应该退休了。而观贞观、高宗两朝,很难不让人产生一个疑问?
是不是有名的人都当过宰相?
所以唐朝这种“内阁雏形”,对于我国古代的官制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创造发明。
唐朝官职背后的时代必然
每每看唐朝的官职,总有一种原来大佬蹲在三品的喜感。
在贞观朝,看那一批谏臣、文官,几乎能听到的,去查查史料他们都是当时的宰相。武则天以一女身成为皇帝并且开创贞观遗风,其实她就是碰上了这样的时代运气。
武则天自身不必被这些实权官以身份所压制,以至于她迅速地掌控了实权,最终成为女皇帝。
而唐朝的官制,本质上已经对相权发出了严重的不满。理论上来讲,唐朝的宰相只是一种行政上的意义,不是与官职相匹配的实质意义。为什么会这样?归根结底,自秦代以来的封建中央集权对进化和进步有了要求。
始皇帝的官制,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体系的一切基础。但问题是,秦代有赵高、李斯,汉代还有霍光王莽,不论他们作为权臣对国家是好是坏,但对于皇帝来讲,那肯定就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制衡,淡化并且消去宰相这个实权职位,才是隋唐官职改制的核心要求。而为了改掉官制,去掉宰相,皇帝该做的是把权力分成一块块蛋糕,说简单点,就是形成“相权的民主”,避免相权的专制集权。
不过唐代的方式是柔和的,而且不能脱离时代需要真的把相权给完全去掉。所以唐朝的核心权力放在三品,这是时代改制的第一步,宋代又走到了第二步,真正完成相权废除的,还是在隋朝文帝建制的八百多年后,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废除宰相之位。
废除宰相时,再去看待唐朝的权力居于三品的政治现象,就会发现这其实并不是一件滑稽的事情。
相关文章:
明朝 "黑衣宰相"姚广孝: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谋士,被世人称为“妖僧” 01-06
恩威并施,唐朝与东突厥、西突厥的关系发展 01-06
明朝皇帝龙袍?其实明代早期的龙袍还没这么华丽 01-06
唐朝时期的一次佛道之争 01-06
生姜怎样存放?教你一招,祖祖辈辈留下的智慧,不干瘪不腐烂 01-06
后唐、南唐,有唐朝是什么关系? 01-06
唐朝的画圣是? 吴道子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01-06
宋朝的官服有什么特点?都有什么讲究?快来看看吧 01-06
茭白的做法,茭白怎么长期保存方法 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