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没有人能讲得清楚唐朝是怎么衰亡的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3 09:17:34    


正如钱穆先生所言,唐朝是一个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王朝,在官制上它明确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内阁”辅助决策机制,极大地提升了中央的行政效率;在选拔人才上推行科举制,解决了底层上升渠道问题;在税赋上推行两税制,确保了中央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在兵役上推行自由兵役,结束了全民皆兵。不客气地说,后世朝代大都是在唐朝的各种制度上修修补补罢了。对于唐朝的衰亡,历史学家大多是从后往前推,在这个伟大王朝最后一口气还没咽下去的时候观察它各种制度的漏洞与失灵。所得出的结论表面上虽然成立,实际上并不能解释唐朝兴盛时这些问题为什么没有暴露出来。

第一,对节度使和藩镇割据的否定评价。大多数人认为做大地方军事力量是唐朝灭亡的原因。其实地方势力的做大也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在王朝兴盛时期,地方军事势力对唐王朝的边境守护,领土扩张起到的作用怎么就遗忘了呢?这就好像一对情侣吵架,以前的优点全变成了缺点。每当一个王朝千疮百孔时,地方总会群起而攻之,就连近代也是如此,怎么能说是唐朝独有。有意思的是,在唐朝最强大的时候,日本对唐朝倾慕不已,派了很多留学生认真学习,借鉴了很多文化制度,结果后来日本政治最大的问题也是藩镇割据问题,不知道这当中是不是有机缘巧合。

第二,对两税制造成的土地兼并,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归纳出的逻辑与藩镇割据的逻辑是一样的。在两税制刚运行的时候,它对于经济自由度的保障,对于人员流动的促进是显而易见的。人不必绑在土地上,只要属地交税即可。在唐朝衰落时,中央为汲取财力不顾地方人口流失实际,强行摊派,自然会官逼民反。

第三,府兵制造成的中央军队战斗力低下的问题。其实府兵制就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军人平时在自己的军区耕作,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战争需要时就从各军府抽调,所以唐朝能够随时保持八十万左右的常备军。后面人事制度运转不灵了,府兵大量逃役,中央兵力不济,一遇大的外部战事和内乱,才走回到刚才的第一个问题——依靠藩镇军事力量保驾。

除此之外,外交、战争、移民、文化思想、皇帝贤能等是否造成唐朝的衰落,都有很多讨论。其实看来看去,正如钱穆先生所言,并不是唐朝制度有天然的缺陷没有被发现,或者落后于农耕时代的需求,而是它老了。一个王朝就好像人一样,当他年轻力壮时一点小感冒不算什么,当他年老体弱时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要了他的命。由果导因是我们后世的看法,当你身处其中时绝不会认为有什么问题,因为拿出来讲的确实都是小问题。

相关文章:

明朝国公服饰 与宋朝官服相似,明朝公服科普 04-21

穿错衣服就要被抓?明朝穿戴竟还有这些讲究! 04-21

明朝才女有哪些,世家出身,才情堪比李清照,培养的孩子也个个拔尖 04-21

明朝大将李如松意外阵亡,让李成梁的计划完全落空,明末辽东局势万劫不复 04-21

明朝的亡国之君 ,傀儡皇帝光绪,为何常被人放在一起比较? 04-21

八百年前,明朝的衣食住行方面是如何炫富的? 04-20

明朝相当皇帝身边的大内侍卫?只会功夫不行,还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04-20

宋朝的gdp占世界80%?英国经济专家:一个以讹传讹的历史谣言 04-20

明朝上的十大灾难(七)甲申之变 04-20

唐朝疆域划分 :西到黑海,南抵印度洋,北至北冰洋 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