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科举的“八股取士”是什么意思?考试作弊的话会被处死

816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3-03 10:18:02    

都说“八股八股害死人”,就有人来问明月了,到底什么是八股文?有什么可怕的吗?

八股文实际上只是一种文体,而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后来又承袭下来,格式越来越严谨,而文章内容更是空泛。清朝末年,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制,并对中国产生了400多年的影响。

每一节共分破题、承题、起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

  • 破题意:
  • 开篇用两句点破题意。
  • 接题:
  • 用三、四句或五句接题的意义来说明接题。
  • 起说:
  • 以数句或十数句为开头,只写问题大意,宜虚不宜实。
  • 开头:
  • 二、三句话,为其开头后一句话。

八股文除体例要求严格死板外,从命题范围来看,就是四书五经的命题范围。受试者也必须按照四书五经的内容代圣贤言,不得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就是说,八股文从形式到内容都严格到了“死板”的地步,谁也不能施展,因而有很大的局限性,弊病十分明显。

如果在考试中作弊的话,结果将是非常糟糕的

对于考官来说,自宋代起,各朝的统治者在组织考官时,都会要求考官提供体貌特征,进入考场时要验证身份,这也是最早的准考证的原型。

所以为防止考生向考官行贿,通过笔迹或暗号传递作弊信息,古代人还发明了“糊名”和“抄写”两种防作弊方法,这种防作弊方法已经相当现代化,如糊名就类似于今天的封条。

明代法制很严,对考试作弊的处罚很重。在三次科举考试中,作弊的考生和作弊的人都会受到同样的处罚。一般每三年考一次,即要在边疆呆九年,若侥幸未死,回来也会被除掉士卒身份,终身不想再考。从根本上阻止了通过阅读获得成功的机会。

清代在处理考试作弊现象时,比较有人情味。对情节较轻的罚款数额较大,情节较重的要戴重枷三个月,并被打一百下,送去监狱服刑。顺治皇帝在位时,就发生了科举以来最大的作弊案“丁酉科场案”,涉及作弊的考生、考官全部被处死,家属全部流放边疆。

所以古代律法中就有考试作弊入刑的规定,目的是为了让想走捷径的考生放弃这种不正当的思想。

相关文章:

八百年前,明朝的衣食住行方面是如何炫富的? 04-20

明朝相当皇帝身边的大内侍卫?只会功夫不行,还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04-20

宋朝的gdp占世界80%?英国经济专家:一个以讹传讹的历史谣言 04-20

明朝上的十大灾难(七)甲申之变 04-20

唐朝疆域划分 :西到黑海,南抵印度洋,北至北冰洋 04-20

他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最后竟被埋雪堆里冻死 04-19

明朝皇帝子嗣,6位子嗣繁多,为何其中10位都没有后代? 04-19

由“皇帝赏赐”到“自我创新”,从服饰变化看明朝宦官官服 04-19

看看大明朝聊聊司礼监,是什么机构,和东厂、西厂、锦衣卫啥关系 04-19

唐朝和尚诗人 ?唐代著名的十五位诗僧,每人一首代表诗 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