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南北榜案,不是科场舞弊案,朱元璋为什么要惩罚南方文人官僚?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02:40:13    


05 冤案是这样形成的


朱元璋正式决定要找刘三吾的茬了。朱元璋命令前科状元,翰林院侍讲(官名,从五品)张信,带领12人,对试卷进行复查。南榜今科状元陈䢿也参加了复查队伍。



朱元璋对复查试卷还有一个意思,看看北方举子的试卷里面究竟有没有好的文章,如有好的,让复查组挑几个出来,是不是像刘三吾说的那样,北方人文章没有一个比得上南方人。


这时的朱元璋,心思也许还没有那么复杂,他相信刘三吾不会舞弊,但在几百人的北方举子中,竟然没有一个人上榜,心里确实有所怀疑。面对刘三吾的固执己见,他严厉斥责刘三吾“所取之偏”。他相信张信等人会按照他的意思选出几个北方举子入榜,从而狠打一下刘老头强硬的嘴巴。



从这年三月中旬到四月上旬,差不多一个月时间里,张信等人关在贡院内,一刻不停地阅卷。锦衣卫在外面把着门,任何人不得进出。复查结果出来了,朱元璋和君臣们听取了张信的汇报。


张信说道:“我们按照皇上旨意,对试卷进行了认真细致地阅审,并且把重点放在北方举子的考卷上。我们认为,北方举子的考卷里面,确实有写得较为出色的文章,我给皇上带来的几份卷子,是其中最好的,请皇上阅览。”


说着,张信将手中的一叠卷子呈给了朱元璋。然后,他又说道:“但是,如果真正以才华论考卷文章的高低,我们认为,这次录取中榜的第五十二名刘子新的文章,也远远超过了北方举子中最好的的文章。所以,经我们讨论议定,建议中榜的名单不变。”



张信的发言,引起大殿上北方藉大臣的忿怼。他们纷纷斥责道,你张信这么贬低北方举子,是什么居心!难道在地域广阔的北方土地上,就出不了一个比刘子新才华高的读书人?


一个北方藉官员揭发道:“张信仆人和刘三吾仆人前几天在张信府前密谋,刘三吾唆使张信将北方劣等试卷呈给皇上,难辞欺君之罪。”


朱元璋从张信汇报的调查结论中,没有得到他想要得到的东西,在怒火燃烧中,听北方官员这么一说,就立刻下旨将刘三吾、张信、白信蹈等人拿下,交刑部审问。又下令礼部将所有试卷送到宫里,他要亲自批阅。


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科举冤案就这样产生了。



经过刑部想方设法的罪名罗织,朱元璋将刘三吾、白信蹈归到“蓝玉余党”中,白信蹈处死,念刘三吾年已老,又是晋王的老师,改判他充军;将张信20多人归到“胡惟庸余孽”中,判决死刑。新科状元䢿先被流放,后又让他做官,最后再处死了他。


张信是浙江舟山定海人,洪武二十七年(1394)甲戌科状元死时年仅24岁。定海的父老乡亲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作为舟山历史上唯一一个状元,就这样糊里糊涂地结束了生命。张信死后,家乡亲友将灵柩运回故里,安葬在定海城北。



䢿则更惨了,刚被皇帝勾选为新科状元,还成了翰林院写作班子的一员,可一个月不到,就坐了监牢。最后又被处死,真的是世事难料。


据说,受此案牵连者不下千人。


这年六月初,朱元璋亲自从在北方举子的试卷中圈点出61名贡士,张榜公布。经过殿试,朱元璋圈定韩克忠为状元,王恕为榜眼,焦胜为探花。


因为这次上榜的都是北方人,所以被称为北榜,又叫夏榜。至此,南北榜事件尘埃落定。


06 朱元璋掀起南北榜案风暴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南榜案是一件冤案,至今为止,还没有发现此案存在着徇私舞弊的证据。这桩冤案是朱元璋一手造成的,刘三吾等人成了皇权淫威下的牺牲品。



南榜案不是科场舞弊案。


如果是,那么列在南榜名单上的南方贡士,应当统统作废,然而事实情况是南榜中的许多人事后都做了官。譬如,榜眼尹昌隆先在翰林院做编修工作,后改任监察御史、礼部主事等职,直到1417年才去世;进士二甲第一名芮善,官为中书舍人。可见,朱元璋内心是没有将刘三吾负责的考试列为舞弊案件。


刘三吾没有录取北方举子,不是搞地域歧视。


如果是,朱元璋一开始就不会放过他。殿试时,朱元璋亲自阅评试卷,他肯定知道所录取的进士是什么地方人。他没有提出异议,说明他认可了刘三吾提出的名单。只是在北方举子群起而攻时,他才开始从政治层面上考虑南榜案问题。



另外有一个不是证据的证据,说明刘三元不可能歧视北方人:刘三吾本人在元朝做过官。他的两个哥哥也都在元朝做官。大哥刘耕孙,曾任宁国路(今安徽宣州)推官,二哥刘焘孙,曾任常宁州(今湖南常宁市)学正官。从感情上说,他对元朝不感冒,同理,他对元朝统治下的北方人也不可能怀有歧视的想法。


南北榜案事件的发生,不是朱元璋为了笼络北方知识分子。


1371年明朝恢复科举考试后,到1397年南北榜案发生,共进行了6次会试。朝廷录取的进士比例,一直是南方人优于北方人,以江浙一带的士子居多,北方人大约占30%不到。



如果朱元璋为了笼络北方士子,以他的政治头脑,应该早就采取了平衡措施。从另一角度说,历史上不论哪一朝代,科举考试中,中榜的进士就一直以南方人为多数。


南榜上没有录取北方人,不是因为北方被元朝统治多年,以致影响到社会经济混乱,文人凋零,而是纯属偶然。


明朝从开国到这次科举会试,时间已经过了30年,而元朝也是在30年前结束了在北方的统治。那么这30年来,北方的社会经济应该有所稳定和发展,读书的人应该逐年增多。这从前几次北方士子参加会试,中榜进士占到一定比例中可以明显看出。



以洪武十八年(1385)录取的进士名单为例,共472名进士。笔者粗粗算了一下,来自北京、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的北方藉人,就有125名,占26%强。此次会试没有一个北方人上榜,就说北方仍受到战乱的影响,显然这理由比较牵强。


朱元璋怒责刘三吾“所取之偏”,不是北方举子所声讨的“偏私其乡”的意思


南榜录取的都是南方士子,北方士子表示强烈不满,明太祖感到生气,气的是“所取之偏”。这里的“偏”应当指偏南方地区,和北方士子指责的“偏私其乡”不同,因为南榜所录的士子都参加了同年三月举行的廷试,还是由明太祖亲自主持的。皇帝不会偏私哪个籍贯,所以他不会承认自己主持的廷试是科场舞弊。而录取之后公布的结果才是问题的关键,因此明太祖对南北失衡的状况感到担忧,希望录取一些北方士子。



朱元璋掀起南北榜案风暴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抑制南方官僚地主集团独大,防止发生危及自己的统治安全。


朱元璋对会试尽取南方士子,而引起北方士子的愤怒,原先他应该不会十分重视,因为他相信刘三吾不可能犯下这么低级的错误。但后来刘三吾不按他的话去做,坚持和他对着干的态度促使他深入思考,而张信的复查结论,就更使他高度警惕起来。



朱元璋感觉到,朝廷中,似乎又出现了一股南方官僚想左右朝政的力量。因此,他自然而然地把南北榜案上升为重大政治事件。他要通过清算南方知识分子群体,严厉打击和压制南方集团,从而巩固朱氏王朝的统治。


这才是朱元璋掀起南北榜案风暴的真正原因和目的。


所以,此案中刘三吾没有过错,他严格按规定取士。他被充军后不久,就被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重新召回做官。


朱元璋也没有错,他要为巩固政权着想。通过此案,为他的子孙们实行政治平衡,南北分别取士政策打下了基础。

相关文章:

唐朝吃相最难看的贪官,修祖坟累死县令,要升官献上妹子 04-15

科普:明朝流通的货币体系主要有哪些? 04-15

揭秘明朝五大军备神器,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04-15

明朝内阁制的演变过程:逐渐从一个秘书机构演变为行政机构 04-15

北宋汴梁是现在的哪个城市?北宋皇帝办公的地,一起来看看吧 04-15

C/C++编程笔记:你不知道的windows保存文件的坑 04-14

唐朝的地理位置? 唐朝巅峰时期版图最西到达哪里?千万不要被谭版地图给骗了 04-14

明朝南北榜案,不是科场舞弊案,朱元璋为什么要惩罚南方文人官僚? 04-14

为何明朝皇权明明是加强,明朝的言官们反而更有战斗欲? 04-14

明朝不为人知的北元,苟延残喘下的蒙古贵族 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