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像
陈东(公元1086--1277年)字少阳,江苏丹阳人,我国北宋末年著名的学生运动领袖。
北宋宣和7年(公元1125年)在都城汴京(今开封)太学读书的陈东率领数百太学生上书,要求宋钦帝处诛蔡京等“六贼”,以谢天下,从此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学生运动。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二月,金兵入侵中原,汴京已成“边面”,陈东又率太学生齐集宣德门外伏阙请愿,城内居民、官兵等十万余人不约而至,声援陈东等太学生,罢免李邦彦等投降派,要求朝廷坚决抵抗金兵,迫使钦宗恢复主战派尚书右丞相李纲的职务。同年四月,陈东辞诰命告归省亲,回到阔别15年的故乡丹阳。
建炎元年(1127年)5月,高宗即位南京(今商丘),8月5日,陈东应召至南京,适逢李纲被罢免,于是陈东分别于8月17日、19日、25日连上三书。不幸的是,就在陈东最后一次上书的当晚,高宗暗示黄潜善以“将复鼓众伏阙”为由,将陈东秘密杀害。
陈东这位爱国忠义之士应召10天便遭杀害。客观地讲,无论是赐官陈东的宋钦宗,还是加害陈东的宋高宗,如能听信陈东的政治主张,那起码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历史就得重写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高宗改变任用陈东的初衷?陈东被害,还隐藏着多少不可告人的秘密呢?后人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从历史文献中仔细探究,这个谜团解开也不难。
一、《宋史》卷455《陈东传》记载:
“高宗即位五日,相李纲。又五日,召东至。未得对,会纲去,乃上书乞留,而罢黄潜善、汪伯彦,不报;请亲征,以还二圣,治诸将不进兵之罪,以作士气,车驾归京师,勿幸金陵,又不报;潜善辈方揭示纲幸金陵旧奏,东言,纲在中途,不知事体,宜以后为正,必速罢潜善辈。会布衣欧阳澈亦上书言事,潜善遂以语激怒高宗,言不亟诛,将鼓众伏阙。书独下潜善所。府尹孟庚召东议事,东请食而行,手书区处家事,字画如平时。已乃授其从者曰:我死,归致此于吾亲。“ 食已如厕,吏有难色,东笑曰:“我陈东也,畏死及不敢言,已言肯逃死乎?” 吏曰:“我也知公,安敢相迫。”顷之,东具冠带出,别同邸,乃与澈同斩于市。四明李猷赎其尸瘗之。东初未识纲,特以国故,至为之死,识与不识皆为流涕。时年四十有二。潜善既杀二人,明日府尹白事,独诘其何以不先关白,微示愠色,以明非己意。
此段记载中有三点疑窦:第一、“书独下潜善所”,含糊不清。高宗下达书面指令,“手诏”、“御旨”是起码的书面语言;第二、召捕和杀害陈东的是开封府尹孟庚,而非刑部官员;第三、杀害陈东的直接执行者疑非是黄潜善、汪伯言二人。
二、《宋史》卷473《黄潜善传》记载:
“太学生陈东论李纲不可去,潜善、伯彦不可任,潜善恚。会欧阳澈上书诋时事,语侵宫掖。帝谓其言不实,潜善乘间启杀澈,并东诛之,识与不识皆为之垂涕,帝悔焉。”
此《传》所言,也有两个疑问:一、高宗何以谓欧阳澈其言不实而杀之?二、若高宗未下旨准允加害陈东,又为何为死后的陈东表示悔意呢?很明显,史官不过在为高宗逃避罪责,《传》中的“乘间”二字,还是为两个疑问做出了最好的注脚。
三、《宋史》卷455《欧阳澈》记载:
“高宗即位南京,伏阙上封书,极诋用事大臣,遂见杀,见《陈东传》。死时年三十七。许翰在政府,罢朝,问潜山、善处分何人,曰:“斩陈东、欧阳澈耳。”翰惊失色,因究其书何以不下政府,曰:“独下潜善,故不得以相视。” 遂力求罢,为东、澈著《哀词》。”
从这《传》中,“独下潜善”跟《陈东传》中的“书独下潜善所”,都隐约承认了高宗在黄潜善组织处置陈东之前,曾下书诏或暗示过。无论高宗采用的是何种形式,都给黄潜善、汪伯彦预谋和策划杀害陈东留下和制造了凭据和借口。《传》中“不得以相视”,可以看出黄潜善竭力为高宗开脱。由此可见,这君臣之间的利害关系。
四、《少阳集注》外编卷一李大有为《尽忠录》作序 中有记载:
“大有昔侍先祖,道及秘撰事云,秘撰所上建炎三书,其一乃夙兴说,论天下大计,馀两书乞留先祖而黜黄、汪,词皆坦明,惟最后指陈二人奸恶殊激切,二人大怒,且得以罪先祖,必欲置之死地。然高宗初不以为忤也。时欧阳澈亦上书,及乘舆颇过,时两人遂同以进,摘其语激上意,高宗亦欲薄其罪,汪、黄复动以危言,遂俱即东市,因谪先祖海外。”
李大有,乃李纲之孙。在此文中,李大有直接指责杀害陈东的凶手是黄、汪二人,而明显开脱了高宗的决定性因素。文中还说,是欧阳澈的上书,加剧了陈东被杀的动因。
从《宋史》的《陈东传》、《黄潜善传》和《欧阳澈传》以及李大有的《序》中,不难发现:黄、汪不仅仅为杀害陈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更是杀害陈东的知情者、预谋者和策划者。而宋高宗则是陈东之死的真正元凶。黄潜善、汪伯彦是肯定不希望陈东活着的,必须除之而后快;宋高宗一开始并没有杀陈东的想法,但经不起黄、汪的“乘间进言,而授意下令杀陈东。
至此,有人可能又要犯嘀咕了。身为皇帝的高宗权倾天下,想杀谁杀谁,还不简单。干吗要秘密指示呢?
殊不知,宋太祖赵匡胤曾誓碑告诫子孙:”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子孙有谕此誓言者,天必殛之“。所以,高宗知之理亏,故选此策,不得已而为之。
相关文章:
唐朝当之无愧的第一战神,为大唐续命150年,却大器晚成 01-11
吃不完的玉米怎么保存 ,这样储存,冬天再吃和新鲜的一样,不干还特甜 01-11
杜甫诗中的安史之乱——看唐朝在危难之际三次借兵回纥 01-11
自古巾帼不让须眉,透过唐朝的女官制度品古代女性文化 01-11
双歧杆菌怎么保存 ?夏季将来临,家中药品该如何保存? 01-11
大宋丞相一览图:开国宰相范质,亡国宰相陆秀夫! 01-11
乾隆只是败家子?细数乾隆对清朝的贡献 01-11
宋朝真像我们看到的那么繁华吗?贫富差距大,才是宋朝的真实面貌 01-11
宋朝时期的辽国和金国,是现在的哪里?快来看看吧 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