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27年是哪一年 蒋介石扒开黄河口,他们遭遇了什么?

505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6-12 22:33:00    

我的家乡是在豫东平原,河南省比较穷苦的一个地方。作为一名河南人,小时候对自己的故乡是没有任何特殊感情在里面的,反倒是后来离开了家乡,也长大了,才开始对这座豫东平原的小县城产生了无限的好奇心。

这份好奇心的开始阶段应该是我童年和爷爷相处的时光,他在那个时代算是一个文化人,学历相当于小学毕业,但是他喜欢阅读。在我整个童年阶段,对这个世界朦胧认知的起源是来源于爷爷,爷爷经常说故事给我听,比如他逃荒的事情,比如本地一个叫王猴的人如何作弄自己的私塾先生,比如当年工分制的情况下如何吃饭,比如黄岗村的来历,比如老蒋如何坏。

那个时候,我听不懂也理解不了这些内容,只是灌灌耳音,可就是这个灌灌耳音却也有神奇的魔力,在十几年之后,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促使我去进一步了解。

但存下来的文字资料很少,像我爷爷这样的老人很多已经离开,村子的历史就会成为断层。很自然的一个现象,以后我的孩子或孙子问我关于村子的故事,我可能哑口无言。村子的历史可能无从说起,再往上,关于家乡西华县的历史还是能了解一些,有记录在,就能明白一些事情。

01 花园口被扒开了

周口属于黄泛区,西华县就位于黄泛区当中,为什么叫做黄泛区?这就得从老蒋说起来。

这一段历史也是小时候经常听我爷爷说起来的故事。

如果按照民国历法来算的话,那一年是民国27年,公历1938年,这一年春天,灾荒严重,县长为楚博,国民党豫皖绥靖主任叫做刘峙,他的老婆叫做杨庄丽,杨庄丽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她在这一年的春天在周口一带抢购粮食,装了大概是17船,也有人说是装了58船。粮食怎么运出去?要走河道,这个河就是贾鲁河。西华老乡对于这条河绝对不会陌生,只是现在失去了漕运的功能,小时候也经常去贾鲁河边玩,能依稀记得当年属于它的辉煌。

贾鲁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叫做鸿沟,这条河还有一个别称叫做“小黄河”,顾名思义,河水也是像黄河一样的淡黄色。说这一段的原因也是为下面的内容打个基础,这一年,粮食很珍贵。

稍微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鬼子在1937年进了中原,38年已经过去了一年,我们已经处在水深火热当中,日军势如破竹准备南下,要南下就要过黄河。运输队长为了阻挡日军的南下,在6月9日这一天,命令新八师师长蒋在珍扒开郑州北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河水一泻千里,没几天的功夫,在6月的17日到19日从鄢陵、扶沟进入到西华境内。

蒋在珍

这样一来,西华成为了一片沼泽。

运输队长的这一行为对于日军的伤害不大,但是对于西华县的老百姓那可是伤害很大。

就是现在用脚去想这件事,可能都不会做出来这种判断,黄河口子一扒开,就能有效阻挡日军南下?队长的这个脑回路让人叹为观止。想起老人家的一句话,想了七天七夜,硬是没有想明白。花园口被炸,直接造成的破坏很严重,还有一个间接的破坏则是更严重更持久,它破坏了黄河原有的形态,很多人简单以为黄泛区只是在1938年形成,其实不是,准确的说,1938年是个引子,整个黄泛区持续的时间大概是在十年。这十年里面,黄河经常性决堤,决堤的地方就成为了沼泽。

西华这一地方,除了1938年之外,在1941年的农历12月27日,1945年的8月20日,均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灾情。西华县境内,一眼望去,遍地是黄河水,满是凄惨状。当时西华县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绝对不可能抵御这么大的风险,只能想到最辛苦也是最没有办法的办法,那就是逃难。

大概是在这一时间段,我的爷爷出生了,出生地点在太奶奶挑着的箩筐里,地方是在山西,也是在这一年,太奶奶在山西因为疟疾去世,埋在了那边。我爷爷活了下来,后来又回到了村子里,这一段我们在下一节再说。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能给我讲述这段历史的老人有很多,而现在已经很少很少很少了。

十年黄泛,也就是在前面提到的三个时间段,1938年,1941年,1945年,下面就来看一些数据。

1938年,西华县境内,被淹村庄500个,耕地801万亩,淹死1.5万,造成14.7万人流离失所;

1941年,西华县境内,淹没村庄300个,被淹耕地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40万亩,7500人死亡,53000人流离失所;

1945年,西华县境内,淹没村庄270个,死亡人数5500,造成56000人流离失所。

这段历史远吗?从45年开始算起,也才76年的时间,如果真要去做口说历史类的事情,在整个西华县寻找老人,肯定还有很多人能清晰记得当时逃难的画面。

可这76年的时间却又觉得好遥远,即使我现在跟唐医生这个陕西人说这些事,她都是一头雾水难以理解。

在我没有任何历史观和是非观的小时候,身边的老人说起来运输队长,还一直都是老蒋老蒋,言语之间其实是恨,因为他们是真真切切的经历者,而我只是一个旁观者。

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件事可能只是被人偶尔拿起来吐槽一句,再没有情况发生,历史这东西,我也向来不赞同有什么感同身受,如果能理解,已经是万岁。这以上是西华县人民在那个十年黄泛期间遭遇的苦难。

那些死在路上的人,就永远在路上了,甚至最终都没回到故乡,就一直在外飘着飘着,当年的贾鲁河还在,黄河还在,70多年对于这些来说都是不值一提,贾鲁河还在,安静的在那里,只是岸两边,曾经是流离失所,浮尸河上。

02

十年黄泛结束了,水也下去了,在外的人儿啊,也该回家了。在19年的那段时间,我问过爷爷很多次,都已经逃出去了,还那么多年,河南又穷,干脆就在外地,不回来了多好。

爷爷说的大概意思是,在外面总不是家。潮水退了,他们就要再回来。爷爷描述,回来之后,那是没有村子的,一点村子的样子都没有,就跟潮水退了之后的海滩一样,平整又光滑。我问,村子到哪里去了?爷爷说,被黄河泥沙埋在了下面。

我问,那怎么找到自己的家啊,一点标记都没有。爷爷说,就凭感觉找,不过也不重要了,割草在地上搭一个棚子,先住下来。

我时常想起来一个画面,那些从外地回来的西华县人,衣衫褴褛,看着自己曾经的家园被埋在地下,整个村子不复存在,当时的心中,他们在想什么?

是不是也有人嚎啕大哭,觉得回来就是个错误,扭头就走了?是不是更多的人选择放下行李,开始找自己曾经的宅子?时常想起来这个画面,就时常觉得自己的先人伟大,西华县的人伟大。

坐享其成不是本事,硬是在一片沼泽里面用手开创新生活,那是真的伟大。换一种思考就是把你扔在一个孤岛上,任何现代化的工具都没有,想要什么就靠自己的双手去弄,这事还真的就挺悲壮。

1947年之后,灾民慢慢回来,这年年底,全县回来的灾民大概是10万人,开垦荒地11万亩。

我就是很佩服以前的那些人,只要给他土地,有水,他们就能扎根下来生活,还能将这个根扎得很深,还能开出来一朵一朵的花。换做是我的话,毫不夸张地说,我做不到这件事,甚至连万分之一都做不到。

在1947年之后的西华县,也并不是一切顺利,各种自然灾害也是不断发生,对于靠土地吃饭的西华县人来说,每一次天灾的发生,都是一场考验。

没有一次灾害把这里的人压垮了,可也没有一次灾害是简简单单就过去了。

我记事的时候,村子里每家每户的房子里面都有一个砖头垒成的粮仓,家中打下的粮食全部放进去,不卖,一家人一年的口粮就全部在这里面。

也只是这些年才慢慢拆除,家中吃的面粉都开始购买,产下的麦子直接卖掉。对于受了很多苦的西华县人来说,家中有粮食,自然是最踏实的安全感。为什么会如此?就是因为这片土地上的人受了太多的苦,那个苦不是精神或者肉体的劳累,就是最基本的吃不饱饭,饿肚子。

河南的面条怎么做?既不是牛肉面的大骨汤,也不是北京炸酱面的肉末,就是清水煮面,放一把青菜,滴几滴香油,做法极其简单,不对,应该是简陋。一个地方的生活习惯是被这个地方的人所决定,而人的行为和思维则是被历史决定。

结尾

76年后的2021年,西华县早已经变了样子,我所在的村子早已经是楼房挨着楼房,家家户户门口停着私家车。

历史滚滚往前走,黄河水会走,这里的人却永远留了下来。

以前觉得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是虚无的词语,后来会发现,真的就有一群人在做着这样的一件事,他们的故事听起来比传奇更加传奇。


相关文章:

隋朝十大名将,你都认识吗?一起来看看吧 01-12

唐朝到底是怎么回事 :发展历程和灭亡原因 01-12

有哪些关于唐朝历史的书值得推荐? 01-12

以图片史料还原唐朝女性服饰、发式与妆容的历史真相 (收藏) 01-12

唐朝当之无愧的第一战神,为大唐续命150年,却大器晚成 01-11

吃不完的玉米怎么保存 ,这样储存,冬天再吃和新鲜的一样,不干还特甜 01-11

杜甫诗中的安史之乱——看唐朝在危难之际三次借兵回纥 01-11

自古巾帼不让须眉,透过唐朝的女官制度品古代女性文化 01-11

双歧杆菌怎么保存 ?夏季将来临,家中药品该如何保存? 01-11

大宋丞相一览图:开国宰相范质,亡国宰相陆秀夫! 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