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隋代藏品:
2013年在扬州市曹庄邗江区一施工现场发现了两座古墓,经考证此墓葬为隋炀帝和其皇后萧氏的合葬墓。据史料记载,隋炀帝死后,多次迁葬,在扬州至少有三个隋炀帝墓,分别是流珠堂、吴公台、雷塘。经专家确认扬州曹庄隋唐墓葬是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的埋葬之地,此墓曾被盗掘,在隋炀帝的墓葬中仅出土遗物一百八十余件,有陶器、铜器、漆器、玉器等,其中大型的鎏金铜铺首和一副蹀躞金玉带最引人注目。
现藏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铺首”就是俗称的门环,此鎏金铜铺首共出土四件,为雄狮造型,通体鎏金,兽面直径达26cm,双目圆睁,显得十分威严。
十三环蹀躞(dié xiè)带不仅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唯一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环蹀躞带,也是古代带具系统最高等级的实物,玉带由玉质带扣、玉质扣柄、镂空柿蒂纹方銙、附环玉方銙、尖拱形玉銙、偏心孔玉环、玉铊尾组成。
据记载,蹀躞带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隋唐时期玉带被定制为官服专用。最高等级玉带底色为紫色,整条玉带由十三块组成;在每块玉带板下方,带有能挂载小物品的小钩的玉带被称为“蹀躞带”。
蹀躞带最常用的方法是回卷,就是卷一下塞回腰带里,蹀躞带上的铊尾可防止皮带滑脱。而正规的系法是,首先,蹀躞带的小条应是围在腰部侧后的,正面扣好,带尾拉到背后,扭一下,向上塞进皮带,然后松手,铊尾自动下垂,完成,主带的铊尾正好朝外。
蹀躞带的带间有带环,用作佩挂各种随身应用的物件,如带弓、剑、帉帨、算囊、刀、砺石之类。
隋炀帝的牙齿
在隋炀帝墓中却没有发现遗骸,只有两颗牙齿,经过科学鉴定可知其主人约五十多岁,符合隋炀帝的死亡时间,因此可以推测是隋炀帝的牙。隋炀帝是隋朝是第二位皇帝,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史料记载,仁寿四年隋炀帝继位,并改国号为“大业”。隋炀帝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 。如下令废除妇人、奴婢和部曲的课役;推迟男子成丁的年龄;缩短了服役的期限。为巩固隋帝国,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大力兴办学校,创办进士科,选拔官吏不再依据门第出身,而侧重德才,以诗文取士,改变了门阀士族世袭制的弊端。为控制关东广大地区,他先后调发数十万劳役,掘堑设防,修筑关卡。接着又于大业元年三月,下令开凿一条北起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浙江杭州),长达四千余华里的南北大运河,于大业六年竣工。大运河的开凿,便利了南北交通,便于朝廷控制江南地区,同时,也对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隋炀帝在文学上也曾做出过一些贡献。早在他做晋王时,就曾招引了许多文学之士编纂史籍。即位以后,命人写成《长州玉镜》四百卷,这是我国最早的类书之一。此外,他还命人编成《区宇图志》一千两百卷,书中绘有山水城廓,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地理书。他本人也特别爱好诗赋,但其诗多宫体,轻靡浮艳,给当时诗坛带来过不良影响。唯他的边塞诗雄健挺拔,《江都宫乐歌》特别出色,是我国七律诗的开山之作,对后来唐七律的形成有一定作用。原有文集五十五卷,已佚。
另一方面他大兴土木,建造豪华宫殿,下令广采大江之南、五岭之北的奇材异石,输送洛阳,搜集天下名花异草、珍禽奇兽来装点苑囿。他在洛阳修的西苑,方圆两百里,苑内有人工海十多里,海内有仙山、亭台、楼阁,极其华丽。苑内的花木,秋冬凋谢了又用彩绫剪成花叶装饰。他出游江都时所用的龙舟有几千艘,单是拉纤的船工就有九千多,全都身着玉彩袍。西域人请求到洛阳市内贸易,他又下令市内大讲排场,以至于用缯帛缠在树上,表示豪华,连西域人也发问:“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此物与之,缠树何为?”(见《资治通鉴》卷一八)
隋炀帝经常外出巡游。在他即位的当年即大业元年八月,便坐船去游江南,二年四月回到洛阳;三年又北巡榆林;四年西行张掖(今甘肃张掖)接见西域诸国使者;六年再游江都。七年到九年(614)三次“亲征”高丽,均遭失败;大业十一年,又北上巡长城,被突厥围困在雁门(今山西代县),九月困解。十二年七月第三次游江南,义宁二年被绞死于江都,在位十四年,在京时间不足一年。
隋炀帝画像
萧后墓共出土文物二百余件(套)。其中有一套十六件的青铜编钟和一套二十件的青铜编磬是迄今国内唯一的隋唐时期的编钟、编磬实物资料填补了中国音乐考古史上的一项空白。
在萧后墓中,最让人惊艳的莫过于萧后冠。
萧后冠的框架由两博鬓、呈十字交叉的两道梁和呈环带的三道箍组成。整个冠上共有十三棵花树,花树由花梗、花瓣和花蕊等构成,其中铜花瓣一百六十六个,花蕊三十三个。
在冠后脑位置则有十二块“水滴形”饰件,呈上、中、下三层分布,十分精美。在材料选择上,目前已知有铜、金、铁、玻璃、汉白玉、珍珠、木、漆、棉、丝等十种;工艺则包括锤揲、焊接、掐丝、镶嵌、珠化、鎏金、贴金、錾刻、抛光、剪裁、髹漆等十一类,构件复杂程度、工艺精美程度远超想象。
据悉,萧后冠被发现时,是放置在一个长约0.6m,宽约0.4m的木箱内,周围散落着包括残断的铜丝、破碎的铜片、粉化的小珠等小件遗物。整个冠存在局部坍塌、变形、移位、腐蚀、残断、破碎、缺损和粉化等现象,不同材料饰件劣化严重,保存状况极差。看起来就像“一坨泥土”。用木签很轻地敲,一碰到铜饰件就会断裂。
这顶凤冠经过八百六十三天的研修和修复终于展露真颜,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顶其实是复制品。
值得一提的是专家在修复的过程中发现,在后冠配置的十二个钗上,显微镜下能看到一个一个珠子。珠化工艺在中国传统金银器制作中是常见的,就是将金银化作一个个小小的珠子附着在物件之上,远远望去,就会显得闪闪发亮,珠光宝气。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钗并不是金的,而是铜鎏金。鎏金铜珠化工艺这在中国考古历史上的首次发现。
然而让人更加意外的还在后面,随着清理研究发现这些铜钗是中空的,在铜钗里面竟然包裹着完好的棉花,这也是首次发现南方地区隋唐时期的棉,为我国棉花的栽培与传播提供了新的资料。
这顶后冠的主人就是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西梁天保六年二月的某一天,西梁孝明皇帝萧岿的皇后张氏为其诞下一女,此女就是萧皇后,按照当时江南的习俗,二月出生的孩子是不吉祥的。于是,刚出生的萧氏,就被寄养在了萧岿的六弟东平王萧岌家里,不到一年萧岌夫妇双双去世。于是萧氏又被转送到了她的舅舅张轲家里。张轲虽为贵族,不过到他这一代已经衰落了,因此萧氏从小就不是锦衣玉食的生活,相反还要为生活辛劳。
隋文帝即位后,立长子杨勇为太子、封次子杨广为晋王。开皇二年隋文帝夫妇为次子晋王选妃于梁国,因为梁国诸公主的占卜结果皆不吉,于是从张轲府中迎回萧氏,占卜为吉,遂册为晋王妃。萧后婉顺聪慧、知书达礼,又通医术,颇知占侯(指根据天象变化预测自然界的灾异和天气变化)。深得文帝夫妇欢心和丈夫杨广宠爱,婚后她诞育三子一女,并为夫夺嫡立下汗马功劳。隋炀帝即位后,萧氏被立为后,虽年过四十,但仍得到炀帝宠爱和敬重。隋炀帝执政后期多有失德,萧后婉谏无果。
大业十四年,久驻江都的骁果军发生叛乱,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弑隋炀帝于江都宫,史称江都之变。杨广死后,萧后和宫人拆床板做了一个小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下。尔后萧皇后带着幼孙、皇室诸女,被乱军带到了聊城。次年,夏王窦建德(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兵进聊城,打败了宇文化及并将其擒杀。萧皇后被窦建德暂安置于武强县。这之后,萧皇后又遭到北边的突厥可汗觊觎。突厥可汗遣早年和亲嫁入突厥的义成公主(杨广的妹妹,隋文帝时派去突厥和亲的)为使,前来“迎接”萧皇后和隋朝遗族。于是萧皇后带着孙子杨政道又至突厥,东突厥的可汗将他境内的中原人交给杨政道管理,史称“后隋”,杨政道被称为“隋王”。萧皇后和孙子杨政道在东突厥住了十多年之久,后贞观四年,唐朝灭了突厥,李世民将祖孙二人迎回长安,并给与厚待,还给杨政道封了官。贞观二十一年,萧皇后崩逝,享年八十一岁。萧氏逝世后,唐太宗以后礼将萧皇后葬于炀帝之陵,上谥为愍皇后。
在萧后墓中还有一件陶勇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双人首蛇身俑。根据研究,目前对双人首蛇身俑的寓意有两个说法,一个是描述伏羲与女娲交尾相合的神话故事,有祝愿夫妻和睦、后人生生不息的意思。另一个说法是希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仍然可拥有在人间一样的权力和富贵。
其它出土文物:
隋 玉璋
隋 青瓷辟雍砚
辟雍砚是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它的砚面居中,研堂与墨池相连,砚台中心高高隆起,砚台四周留有深槽储水,以便书画家润笔蘸墨之用,显示出它的实用功能。砚的下部用为数众多的珠足承托,足部明显突出,往往还有纹饰。
在瓷砚的发展史上,辟雍砚是颇为独特的一种造型。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 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古代人把这种建筑形式移植到青、白瓷砚台上,因此,称“辟雍砚”。
隋 陶罐
隋 陶佣
国家博物馆隋代藏品:
1957年8月,西安玉祥门外发现了一座保存最完整,等级规格最高的隋代墓。墓主人是一个小女孩,年仅九岁,名叫李静训,字小孩,陇西成纪人。
她的曾祖父李贤为北周骠骑大将军、河西郡公;祖父李崇,是一代名将,年轻时随周武帝平齐,后又与隋文帝杨坚一起打天下,官至上柱国,开皇三年,在抗拒突厥侵犯的战争中,以身殉国,终年四十八岁,追赠六州诸军事、豫州刺史。隋文帝杨坚念李崇为国捐躯的,赫赫战功,对其子李敏倍加恩宠,自幼养于宫中,李敏多才多艺,《隋书》中说他“美姿仪,善骑射,歌舞管弦,无不通解”。因此得到了隋朝乐平公主杨丽华(隋文帝杨坚的长女,后嫁给北周宣帝宇文赟)的喜爱。开皇初,周宣帝宇文赟、皇后杨丽华为其独女宇文娥英选婿,看中了李敏,并封为上柱国,后官至光禄大夫。
开皇十九年李敏与宇文娥英生四女儿李静训。据墓志记载,李静训自幼深受外祖母周皇太后的宠爱,一直在宫中抚养。大业四年六月一日,李静训殁于宫中,年方九岁。杨丽华十分悲痛,厚礼葬之。李静训去世一年后,杨丽华也病逝了,临终前杨丽华叮嘱隋炀帝善待宇文娥英一家。杨丽华去世后,隋炀帝杨广生活更加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各地起义不断;一次隋炀帝找到钦天监测算大隋国运,钦天监测算隋炀帝命中与水相克,要谨防带水的,不久后京城流传一首儿歌:“隋朝将要被姓李的取代”。隋炀听后惊恐万分,身边姓李的,带有三点水的,环顾四周只有李敏的儿子李洪最有可能威胁大隋江山,为斩草除根,隋炀帝诛杀了李敏全族,宇文娥英也被逼自尽。
李静训墓中出土的文物除石棺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外,其它军均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出土文物两百余件文物。
这件嵌珍珠宝石金花蝶头饰高11.47cm,宽8.3cm。金冠饰下部用金片制成三叉形插,插上面里层为金片卷成的圆台座,台座外壁一周插有粗金丝编成的花枝。花枝上缀有许多用金箔、银箔剪成的五瓣花朵,花蕊中镶嵌珍珠,花朵之间有金筐宝钿和如意云头长条形金薄片。金冠饰的顶部,为一只张开翅膀作飞翔状的蝴蝶,蝴蝶头仍用细金丝编织而成,眼睛用珍珠做成。整个金冠饰采用了捶揲、拉丝、编织、錾刻、镶嵌等各种工艺,可谓巧夺天工。
在这些随葬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这件"隋大业四年嵌珍珠宝石项链",项链刚出土时是带在墓主脖子上的。长43cm,重91.25g。项链由二十八个金质球形链珠组成,项链的链珠也称“多面金珠”。每个球形链珠均由十二个小金环焊接而成,这种工艺直到西汉末期才由国外传入中国。其上又各嵌珍珠十颗,珠七闪闪,璀璨夺目。
项链上端正中为圆形,内嵌凹刻一花角鹿的深蓝色垂珠。
项链下端居中为一个大圆金饰,上镶嵌一块晶莹的鸡血石,在鸡血石四周嵌有二十四颗珍珠,左右两侧各有一块圆形金饰,上镶嵌蓝色珠饰,周缘亦各镶嵌珍珠一周。鸡血石下挂一心形金饰,上镶嵌一块长达3.1cm的青金石。
整条项链鲜红的鸡血石、宝蓝的青金石交相辉映,再配以洁白的珍珠,在纯金的烘托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雍容华贵,堪称是举世无双的艺术精品。
隋大业四年 嵌珍珠宝石金手镯
嵌珍珠宝石金手镯长径7cm、短径5.5cm。这对精巧的纯金椭圆形手镯,每个分四节,节两端嵌珠,半球形,透明无色。各节以方形嵌青绿色玻璃珠的小节相连。开口为钮饰,一端花瓣形扣环,上嵌小珠六个,另一端一钩,钩端亦嵌一珠。钩及环端为活轴,可自由开合。
隋大业四年 水晶头钗
水晶,古称水玉、水精、水碧、石英等。中国最早的水晶饰品是距今五千多年的一件新石器时代的水晶耳珰。公元605年,隋炀帝派人出使马来半岛,半岛上的赤土国派王子回访,受到了隋炀帝的隆重接待。隋炀帝召集了在洛阳的波斯、大食、日本的使节,在皇宫里举行了欢迎赤土国王子的宴会。赤土国王子向隋炀帝敬献了大量的香料、珊瑚、珍禽异兽,还专门将一块硕大的金光闪烁的水晶用双手捧过头顶,敬献给隋炀帝。
隋大业四年 玉钗
隋大业四年 镶金口玉杯
此玉杯是隋代发现为数不多的玉器珍品,高4.1cm,口径5.6cm,足径2.9cm。直口,深腹,腹下部微收,平底实足。镶金口,卷唇。通体光素无纹,造型简练,抛光细润,制作精美。
隋大业四年 玉兔
隋大业四年 玉羊
隋大业四年 高足金杯
此外在李静训墓还出土了二十四件玻璃制品,包括杯、罐、扁瓶、无颈瓶、管状器、卵形器、小珠等,器类较多,年代明确。
碧琉璃瓶
其中有两件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的国宝级文物。
一件是隋大业四年绿玻璃瓶,这件玻璃瓶高12.3cm,口径3.8cm,足径4.9cm,瓶口和腹部的俯视面均为椭圆形,
是用吹制法制成的,器壁极薄,形态为中国传统造型。
经考古专家的权威检测,其质地为高铅玻璃和碱玻璃,是当时中国自己制造的玻璃器,它反映了隋代玻璃吹制技术的高超水平。
另一件是隋大业四年绿琉璃盖罐
隋大业四年 铜洗
隋大业四年 铜鐎斗
鐎斗(jiāo dòu)是古时候的一种器皿,一般是三足底、旁有持柄,在汉晋时期比较流行,唐宋以后逐渐消失。有关鐎斗的用途,部分学者认为它应该是一种温酒器,但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煮茶器具,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隋大业四年 十二生肖铜镜
隋大业四年 铜钵
隋大业四年 青瓷镂空薰笼
隋代陶瓷在中国历史上起到生产承前启后的作用,制瓷业以烧造青瓷为主。瓷器普遍胎体较厚重,施釉不到底,流釉现象较严重。装饰多以简单的刻、划花为主,常用朵花、几何纹、草叶纹等相间排列,组成团状或带状图案,时代特征鲜明。四系盘口瓶、双联瓶、四系罐、高足盘、鱼篓式罐等,均为隋代瓷器中的典型物。
隋大业四年 七联青瓷罐
隋大业四年 白瓷龙柄鸡首壶
白瓷龙柄鸡首壶高27.4cm,口径5.9cm。
盘口外侈,圆唇,束腰式细长颈,丰肩,鼓腹下渐收,近底处外撇,平底。颈饰弦纹两道,肩一侧塑一鸡首,高冠圆目,张口作昂首啼鸣状,胸上划、点羽毛。
与之相对的一侧为直体曲颈伏首形龙柄,龙口衔接壶口沿,作饮水状。流、柄间置对称环式耳,均作双瓣重合状。
肩、腹部刻划弦纹。瓷胎呈白色,通体施白釉,近底部无釉,表面有细冰裂纹。
鸡首壶始见于三国时期,两晋、南朝时期多见,多为南方青瓷制品,也有黑釉器。早期鸡首壶器身较小。南朝至隋代,壶身修长,颈部变细,柄加长。鸡首壶至唐代以后渐渐消失。
白瓷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瓷器品种之一,创烧于北朝时期北方地区,但真正烧制成功则在隋代,是在青瓷的基础上改进而烧制成的。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铁,器物烧出后必然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来。如果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小于0.75%,烧出来的就会是白釉。古代白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进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精制,使含铁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这样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就能烧制白度很高的白瓷。
隋大业四年 白釉龙柄双联瓶
白釉双连龙柄传瓶高18.6cm、口径4.5cm、腹径6.3cm。两瓶双腹相连,两侧堆塑龙形柄,双龙口衔瓶口。器施半截白釉,开细碎纹片。天津博物馆有一件此形制白釉瓶,底刻铭“此传瓶有並(并)”,故有“传瓶”之称。
此白釉龙柄双联传瓶高18.5cm,口径5.2cm,底径2.5cm。盘口,单颈,双腹相连,连接处有两个环形系。肩左右两侧各塑一条修长的龙形柄,龙头探入瓶口内。双平底刻有铭文:“此传瓶有并”。胎色白中泛黄,白釉下施有白色化妆土,釉未挂满,腹部下端有垂釉流痕。
白釉龙柄双联传瓶器身刻有其名称,在古代陶瓷中较少见,为研究古代器物的名称提供了实物资料;而且此传瓶代表了当时(隋代)白瓷制作的最高工艺水平;2013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隋大业四年 白瓷束腰盖罐
隋 褐釉刻花长颈瓶——湖南湘阴城关镇隋墓出土——国家博物馆
隋 大业四年透影白瓷杯——陕西考古博物馆
2009年2月14~18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南郊的长安区韦曲街办韩家湾村征地范围内发掘了隋大业四年苏统师墓。墓主苏统师,史传无载,墓志仅提供其为"京兆郡武功县"人,据专家推测墓主应为隋代三品以下、七品以上的中高级官吏。该墓墓室已塌陷,且有早期盗扰的痕迹,所以仅清理出随葬器物十五件(组)。透影白瓷杯便在其中,杯侈口圈足,口径约8cm,高约7cm,器壁最薄处仅厚1 mm左右(鸡蛋壳薄厚):几乎达到了脱胎的状态,其釉色均匀,能达到光照见影的奇特效果。据有关资料显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这类瓷器的残片标本曾在河北内邱一带被发现,但完整器物极为稀少,有研究者认为这就是文献中记载的隋代邢窑透影白瓷。由于其胎料及釉料中含有较高的氧化钾成份,不仅细腻洁白,而且具有玲珑剔透的特点,属于邢窑白瓷中的珍稀产品。
故宫博物院里的隋代藏品:
隋 白釉鱼篓式罐
白釉鱼篓式罐高18.4cm、口径9.8cm、底径14.6cm。罐造型似鱼篓,圆唇,短颈,溜肩,深腹,平底。胎色洁白。内、外施白釉,釉薄而匀釉面布满细碎开片。外底无釉,有后刻“元和宝用丁亥年造”款。此罐造型饱满,给人以端庄优雅之美感,堪称隋代白瓷的代表作。
隋 绿釉塑贴盘龙托莲花形带盖博山炉
绿釉塑贴盘龙托莲花形带盖博山炉通高31cm,盘直径18.5cm,足径8cm。炉敝口,深弧腹,瘦底,下承以高柄,柄下接托盘。
炉外壁刻莲瓣纹,高柄塑贴两条盘旋而上的盘龙,龙爪托起炉身。
附山形盖,盖面塑贴四层莲瓣纹,每个莲瓣均刻划卷云纹,呈现重峦叠嶂之势。通体施低温铅绿釉。
博山炉,亦称博山香炉、博山香熏等,盛行于汉、晋时期,此后亦有制作,常见青铜质和陶瓷质。相传古时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这种炉的山形盖因融三座仙山于一体而设计,故名“博山”,“博”乃“大”“多”之意。
隋寿州窑 青釉刻划莲瓣纹四系盘口瓶
寿州窑创烧于南朝陈,兴盛于隋唐,停烧于唐末,前后烧造约四百余年。以首创黄釉瓷而著称于世。青釉刻划莲瓣纹四系盘口瓶盘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收敛,近底处外撇。
肩部置四个由双股泥条做成的竖系。内、外施青釉,外壁釉仅施到腹下部。釉面开细碎纹片。通体釉下划花、印花装饰。颈部、肩部均戳印圆圈纹。肩部饰两层划花纹饰,上为覆莲瓣纹,下为忍冬纹。腹部饰三层划花纹饰,上、下均为覆莲瓣纹,中间为忍冬纹。每层纹饰之间均以弦纹相隔。
从造型、胎釉和装饰特征看,此瓶应属于安徽淮南隋代寿州窑产品。寿州窑瓷器受限于胎土质量较差,精品不多见,此瓶堪称寿州窑青瓷中的精品,弥足珍贵。
隋洪州窑 青釉刻划莲瓣纹兔钮权
洪州窑从东汉晚期开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约有八百年的历史。以烧青瓷为主,胎色较深,施化妆土,釉色多为褐色。洪州窑青釉刻划莲瓣纹兔钮权高12cm,底径12.7cm。权平底,底心有一圆孔,中空,顶部饰一兔纽。
器身薄施一层青釉,釉色泛黄,施釉不到底。
器物顶部兔钮四周刻划一周莲瓣纹,外壁上半部分刻划六组小团花,间隔处饰篦划纹,外壁模印莲瓣纹一周,每组莲瓣内刻划一束植物纹。此权造型端庄,兔形钮栩栩如生,釉面玻璃质感强,开细碎片纹,模印之纹饰清晰,布局规整,线条流畅,富于艺术美感。此权为隋代青瓷器的典型之作。
隋相州窑 淡青釉刻弦纹双系罐
相州窑淡青釉刻弦纹双系罐高12.3cm,口径3.9cm,足径5.6cm。罐短颈、丰肩、橄榄形腹、饼形实足。肩部对称置双股泥条做成的竖系。
内、外施淡青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腹中部凸起一道弦纹。
河南安阳相州窑是北方重要窑口之一,始烧于北朝,盛烧于隋代,以烧造青瓷为主,兼烧白瓷。青瓷胎色灰白,胎质细腻坚致。釉色略有差异,深者青绿,浅者淡青,釉面大都开有细碎纹片。
隋 白石佛造像——辽宁博物馆藏
隋 石雕菩萨坐像——辽宁博物馆藏
隋 汉白玉阿弥陀佛立像——英国 大英博物馆藏
在大英博物馆的楼梯间,矗立着一尊隋代开皇五年的汉白玉阿弥陀佛立像。根据莲花基座上的铭文可知,这尊大佛原是被供奉在河北省韩翠村的崇光寺,高5.8m,重近2t。后不知为何归于二十世纪初国际著名文物贩子、大古董商卢芹斋名下。
卢芹斋1880年出生于浙江湖州卢家渡,初名“焕文”;后改名“芹斋”。卢幼年失怙,初寄养于远房的堂叔家,后入南浔张家做仆人。张家大少爷,就是日后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张静江。1902年,张静江任清廷驻法国商务参赞,张静江带卢芹斋携往巴黎。张静江在巴黎开设“运通”公司,售卖中国的瓷器、字画等。卢芹斋则在古董店当学徒,学习古董店的各项业务,又学说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法语,很快就受到老板赏识出任掌铺。辛亥革命后张静江回国协助孙中山,通远公司结束,卢芹斋开办了自己的古董店,成立了卢吴古玩公司。恰巧这时又赶上国内清政府垮台,故宫内的古物珍宝纷纷流失海外,卢凭着鉴别中国文物的本领,成功低价收购不少古稀珍品,推销到欧洲市场。渐渐地,卢芹斋成为享有盛誉的中国古董鉴赏家,也成为欧洲华人中的名人。
1935年英国伦敦举办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以故宫博物院藏品为主体的文物首次跨出国门,接受西方世界的观瞻与注视。此巨佛便在其中,为能将巨佛送往参展,卢芹斋将石像截成三段送展。因外国人对大型雕像不感兴趣,卢芹斋多方寻找买家亦未果,而巨大的石佛想运回去不但十分困难,且运费高昂。卢遂决定先将佛像赠予中国政府,再由中国政府赠送给英国博物馆,几经周转巨佛以纪念1935-1936年伦敦中国艺术世界博览会永久地留在了它乡。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卢芹斋此举还被当时的政府授予了奖章。
此汉白玉阿弥陀佛立像是用曲阳黄山石料雕刻而成,佛像面容俊秀,双目微启,平视,双唇紧闭,微露一丝浅笑,眉间有白毫相衬。
披通肩式袈裟,内着僧祇支,长裙束腰与胸前系结,由于采用浅浮雕手法,通身袈裟折纹更显简练,恰到好处,似纱质效果。
佛像的双手虽已丢失,但其右手臂上抬,左臂平出略向下,仍可判断出佛手姿势应为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
相关文章:
明朝后三杨是谁:拦朱棣、祀帝庙,40年历5朝,“三杨”中他最小,也最幸运 01-10
明朝将军排名 ,第一徐达第二常遇春,第三第四有点不好排 01-10
细胞病理浆膜腔积液细胞学标本,病理标本怎么保存 01-10
鱼怎样保存新鲜,就用这方法,不仅没刺,还很细嫩 01-10
茨菇如何保存 ?泥田中的美食,浙江人种北方人吃,以前过年才舍得吃 01-10
Win10怎么更改电脑c盘默认储存路径 01-10
杜牧什么朝代 唐朝杜牧,遇见佳人,婚约十年迎娶,十四年再见时,早已嫁与他人 01-10
明朝的面积 !从地图来看明末时期大明江山是怎样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01-10
宋朝的建筑特点是什么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吧 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