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灭南宋的关键一战是什么?襄阳之战,一起来看看吧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2 05:20:44    

背景

公元1233年十一月,蒙宋联军合围蔡州(今河南汝南县),1234年正月,蒙古大军破城,金兵与蒙宋联军展开惨烈的巷战。金哀宗完颜守绪见大势已去,传位于金末帝完颜承麟后上吊自杀,金末帝即位不足半日即为宋蒙联军所杀,金国灭亡。

灭金之后,蒙古军队北还休整,南宋军队由主帅孟珙率领带着金哀宗的遗骨南归。宋理宗赵昀下令将战利品送到太庙作为祭品,告慰徽、钦二帝在天之灵。金哀宗已经烧成了焦炭,但也要接受严厉的惩罚。赵昀下令将金哀宗的遗骨"关"到大理寺的监牢中"囚禁",大有对敌人至死不休、牢底坐穿的羞辱之意。

人一得意就忘形。宋理宗完全陶醉在灭金的辉煌胜利之中,忘记了“居安思危”这四个字。

按照与蒙古的先前约定,陈州(今河南淮阳县)、蔡州以南在金国灭亡后归南宋,以西以北的领土归蒙古。蒙古军队撤走后,河南地区一片空虚,处于无人治理的状态。宰相郑清之和大将赵范、全子才等认为这是收复“三京”的千载良机,三京即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从而可以遏制蒙古大军长驱南下,宋理宗欣然同意。

端平元年(1234年)六月,宋军进兵中原,收复汴京、洛阳,史称“端平入洛”。但因多年战乱,州县破坏严重,到处都是残垣断壁,满目疮痍,粮饷不济,宋军难以立足。八月,蒙古大军趁机反攻,又决黄河寸金淀(今河南开封北)水淹宋军,宋军多溺死,余部大败而回。

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大汗窝阔台以南宋违背盟约为由下令攻宋。昔日盟友在消灭了共同敌人后的第二年反目成仇,开始了长达45年的厮杀。

襄阳地处南阳盆地南端,襄阳樊城南北夹汉水互为依存,“跨连荆豫,控扼南北”,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军队的边隆重镇。因此,要灭南宋,必先取荆襄。

襄阳之战前后38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235年—1258年)

1235年,蒙古大军兵分两路,一路由窝阔台三子阔出率领进攻南宋荆襄地区,一路由窝阔台次子阔端率领进攻南宋四川。

当时南宋在唐州(今南阳唐河县)的守将发生内讧,本州高级军官郭胜杀死上司杨侁(shēn)叛乱,投靠蒙古。蒙古大军顺势占领唐州,挥师南下,兵锋直指襄阳。

蒙古大军主力当时正在进行“拔都西征”,所以此次进攻襄阳的并不是最精锐的部队。而南宋军队为一雪前耻,士气高昂,拼死抵抗。蒙古军队在攻陷枣阳后,在襄阳城外寸步难进,双方经过一番较量,阔出没讨得什么大便宜,就在襄阳附近、邓州(今河南邓县)、郢州(今湖北钟祥)一带大肆劫掠,然后暂时撤军。

1236年初,蒙古军队再次攻襄阳。此时,南宋军队内部又出现了叛乱。襄阳主帅赵范骄奢享乐,不思进取,手下将领相互争斗。在“端平入洛”投降过来的金国降将李伯渊王旻等人发动叛乱,率领部分士兵放火襄阳的城郭和仓库,劫夺大批官、民、物资和军械,投降蒙古。前来支援襄阳的李虎,手下士兵见叛军闹得这么凶,也跟着造反,掠夺钱财,并放火烧城。

赵范一看没辙了,就和李虎等五人狼狈逃往荆州。城中百姓、物资尽归蒙军,蒙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襄阳。接着,又一鼓作气攻陷了随州(今湖北随县)、郢州、荆门(今湖北荆门)、枣阳(今湖北枣阳)、德安(今湖北安陆)等州府,并向江陵府(今荆州江陵)进发。

如果蒙军突破长江防线,那南宋朝廷就岌岌可危了。宋理宗急忙派孟珙前去救援,希望能扭转战局。

孟珙乃南宋名将,先祖皆是抗金英雄岳飞的手下。此人智勇双全,与金国作战几乎未有败绩。孟珙果然名不虚传,一赶到前线,就连破蒙军二十四寨,打得蒙军溃逃北撤,总算稳住了战局。

此后,南宋任命孟珙为荆湖制置使(相当于军区司令员),统帅大军与蒙军在襄阳城下展开了三年的攻坚战,三战三捷,终于在1239年三月初春,将襄阳、樊城等成功收复。孟珙在此招募军士,积极练兵,襄阳城开始慢慢恢复元气,重新成为军事重镇。1246年,孟珙因功遭到理宗猜忌,抱憾逝世。1250年,南宋名臣李曾伯接替孟珙任京湖安抚制置使、知江陵府兼湖广总领。

第二阶段:(1258年—1267年)

宝祐六年(1258年)二月,蒙古大汗蒙哥决定兵分两路发动全面侵宋战争,彻底征服南宋。西路由自己亲自率领攻四川,东路由宗王塔察儿率领(后由弟弟忽必烈统领)攻荆山(今襄阳保康县境内)。蒙哥企图在踏平川蜀后,与忽必烈的东路军会和攻下鄂州(今湖北武昌)会师,直趋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蒙古东路大军势如破竹,于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九月初九将鄂州团团围住。南宋全体将士上下一心,拼死增援,蒙军强攻两个月都未拿下。时值隆冬,蒙军因为疫情、缺粮导致围城部队减员十分严重。这时,忽必烈收到妻子的书信说蒙哥汗战死后,弟弟阿里不哥正在谋夺蒙古大汗之位。1259年闰十一月初二,忽必烈决定撤兵,率军北返,开始了争夺蒙古汗位之战。

其实,这一阶段的主战场在四川的钓鱼城(今重庆合川),荆襄攻防战并不激烈。南宋守将王坚及其副将张珏因地制宜扼守钓鱼城,蒙军强攻五个多月而不能下。后蒙哥汗亲临城下指挥,中飞石受伤,不久死于军中,蒙军遂撤围北还。

金庸先生小说《神雕侠侣》中的襄阳之战,正是以此阶段为背景的。在最后一场襄阳之战中,杨过听从郭靖的建议“擒贼先擒王”,用玄铁重剑击飞石杀死蒙古大汗蒙哥,使蒙古大军军心涣散而撤退。而事实上,蒙哥远在四川的钓鱼城,死于飞石,襄阳城也未遭大军围攻。

第三阶段:(1267年—1273年)

忽必烈率军北还后,与弟弟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打了整整四年内战。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开平府(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自立为大汗,接着,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今蒙古国后杭爱省额尔德尼召)被蒙古本土贵族推举为大蒙古国大汗,双方于是展开激烈大战。1264年8月21日,阿里不哥力竭投降,被忽必烈幽禁。

忽必烈为了巩固自己在蒙古内部“黄金家族”的地位,急需对外扩张以提高自己的威望。偏安一隅的南宋自然是首选。而恰在此时,南宋大将刘整率部归降,使忽必烈大喜过望。

这刘整原是南宋名将,因功获得升迁,南方诸将皆出其门下,却遭吕文德忌惮。四川制置使俞兴与吕文德勾结,欲陷害刘整。刘整惶恐不安,欲向朝廷申诉,又害怕遭到贾似道诬告,只得投降蒙古。

刘整见过忽必烈后,遂提出“欲灭南宋,先取襄阳”的关键战略。他认为“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下也”。忽必烈采纳其建议,开始对襄阳实施战略包围。

忽必烈采纳刘整的计策,用玉带贿赂襄阳城主帅吕文德,以与南宋做买卖为名建立榷场,以防止盗贼、保护货物为由,秘密在襄阳城东南的鹿门山修建堡垒,建立了包围襄阳的第一个据点。可笑的吕文德以为自己要发大财了,竟然愚蠢地答应了。

从1267年起,蒙古一面在襄阳、樊城四周筑城,切断城中粮食的补给,以“围点打援”的方式阻击南宋援军。一面操练水军,向襄阳缓缓逼近。1269年,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方式进逼襄樊的蒙军终于完成了对樊城的包围。吕文德直到这时才意识到上当,他向朝廷奏报,朝廷派来张世杰、夏贵、范文虎等领兵来救,却被蒙军设下的伏兵一一击退。吕文德这才意识到自己铸成大错,悔恨交加,最后背生毒疮而死。

蒙军继续稳打稳扎,1270年成功将襄阳合围。宋军出不去,外援进不来,只能困守襄阳,败局已定。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大元”,元朝正式建立。1272年,元军采取分割围攻战术,向樊城发起总攻。1273年初,樊城被攻破。同年二月,元将阿里海牙由樊城进攻襄阳,炮轰襄阳城楼,城中军民人心动摇,将领纷纷出城投降。

元军又派人来劝降吕文焕,吕文焕孤立无援,见大局已定,只好举城投降。襄阳战役宣告结束。

襄阳的沦陷,使得南宋的腹地直接面临蒙古铁骑的威胁。三年后,元军兵临南宋都城临安,太皇太后谢道清携年仅五岁的宋恭帝出降。1279年,随着崖山海战的惨败,南宋名臣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bǐng)投海自尽,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南宋至此灭亡。

历史就是这样的残忍,一战就可能决定成败,呜呼哀哉!

相关文章:

蒙古灭南宋的关键一战是什么?襄阳之战,一起来看看吧 09-02

民国广为流传的“4大美男”,是哪些人? 09-02

中国历史常识:宋朝的四大书法家 09-01

「人物档案」民国独行侠—魏德林 09-01

宋朝服饰特色元素:穿越时空的华美与创意 08-31

明朝伙食 ,百姓一般吃什么?一天有三餐吗? 08-31

明朝两大贪官奸臣,一个流芳百世,另一个遗臭万年 08-30

北宋第一良名将——曹彬 08-30

宋朝最幸福的公主,送走6个皇帝,跨越南北两宋,活到了86岁... 08-29

南宋是如何灭亡的?让北宋徽宗告诉你 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