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是什么朝代 秦观最意难平的一首词,苏轼读完泪流满面,最后两句堪称千古绝唱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03 15:31:22    

笔墨融于山水之间,方有传世文章出世。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学长河中,有太多的传世佳作都是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产物。

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著名的《永州八记》,把自己的人生际遇和人生感悟融入对永州山水景物的描写中,给山水景物赋予了灵性和情感色彩,也给山水游记赋予了理性的色彩,提高了山水游记的审美价值。

欧阳修在滁州,写下了有名的山水游记《醉翁亭记》;苏轼寄情山水,在黄州赤壁写下传世文章《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山水之间有笔墨,山水之间,浮名可断,笔墨之间,萍聚萍散。

郴州历史悠久,城东北郊有一条小河,名叫郴江。自秦以来,郴州即为历代县、郡、州、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

北宋年间,著名的婉约派词人秦观,在郴州的山水之间写下了传世名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去世后,苏轼读到这两句时,也瞬间破防,顿时泪流满面,还将这两句题写在扇面上,时常缅怀故友。

千古伤心人秦观,在郴州写下千古绝唱

原来,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三月,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因党争被贬到郴州。

在贬所郴州旅舍,看着眼前的郴州山水,途中的凄苦与悲凉瞬间涌上词人心头,有感于仕途的跌宕和人生的凄凉苦涩,秦观写下这首《踏莎行》,原词如下: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词虽然是在写贬谪的凄苦与悲凉,但整体上词调没有太大的变化。词中的典故运用,对仗写得都十分精彩,甚至连这份处于人生低谷期的心境都是带着些许凄伤和美丽的。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秦观早年研究经史,喜读兵书。

可是,秦观的科举之路却不那么顺利,一连参加两次考试,都名落孙山。此时,他遇到了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文坛大佬苏轼。

在苏轼的指导下,潜心科考,第三次终于成功上岸,从此踏入仕途。当时正是变法之际,由于亲近苏轼,秦观被打上了“旧党”的标签,从此不断受到新党的挤兑。

元祐二年,苏轼、鲜于侁以“贤良方正”举荐秦观于朝,却被新党以莫名的罪名诬告,试图一度受阻。元祐五年,回京任秘书省正字,元祐六年又被诋毁罢官,元祐七年授宣法郎,由秘书省正字升国史院编修官,参加修《神宗实录》。

元祐九年,哲宗亲政,新党还朝,旧党失势。秦观先被贬杭州通判,因御史刘拯告他修《神宗实录》时诋毁先帝,于是在去杭州途中,又被贬至处州监酒税;在处州时写了《千秋岁·水边沙外》词。

秦观被贬谪到处州后,他在仕途上遭遇了接二连三的打击。没过多久,又被诬告私写佛书,获罪削秩,贬往郴州。

削秩是把所有官职和封号除去,是对为官者最严重的惩罚,秦观身心受到极为严酷的打击,悲痛至极,几近绝望,在此背景下写了《踏莎行·雾失楼台》。

被贬郴州对秦观打击是很大的,1096年秦观凄凄惶惶地动身去了千里之外的郴州,在去郴州的途中,词人的心情是非常低落的。

次年,秦观到达郴州,接二连三的不幸遭遇,冤枉和屈辱,心中无限的哀怨和痛楚咬噬着他,在对未来的一次次憧憬和接踵而来的一次次绝望中,秦观写下了《踏莎行·雾失楼台》。

上片写悲苦绝望之情境。“楼台”本是高大的,此时已被白茫茫的重雾完全淹没无存。

“津渡”本可以带给人指引和济渡出路的希望,却在朦朦的月色中完全迷失不可得见,桃源仙境望不见,到哪里去寻访呢?

这三句富有象征意味的形象,是词人极痛苦时一种幻觉的抒写,是以自然之物喻心灵中的一种感觉。

秦观被贬郴州,想到了桃源的故事,才说“桃源望断无寻处”,由“桃源望断无寻处”的哀叹,想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这是整个美好理想的破灭。

一切无望,他便回到惨淡的现实中来,发出凄厉的哀叹:我怎么忍受得了形单影只被困春寒料峭的孤馆中的痛苦呢?

夕阳西下,杜鹃催暮,啼声凄切,如在唤我“不如归去”。

正因为有前三句对绝望悲苦心情的象征性描写,“高楼”既“失”,“津渡”已“迷”,“桃源”在人间“无寻”,才有对“孤馆”“春寒”“鹃”啼归去、“斜阳”日“暮”的实景描绘,至此词人便更不“可堪”了。

这两句写实之景,写出了一个流落迁贬之人的无力感和无所适从,以及对生命与未来没有保障的忧伤和恐惧,一种深情绵渺的叹息。以“孤馆”写人孤苦无依,“春寒”写心寒,在杜鹃鸟声声呼唤着归去但又不能归去的从早到晚的痛苦煎熬。

从深层意蕴看,本词上片的后两句是以杜鹃之啼,代表春光之消逝,又与本句的“孤馆闭春寒”“斜阳暮”相溶,本是春天,却只感其孤苦凄凉之寒意。

大好韶华就在声声的唉叹中走向“斜阳”暮境,这是正面叙写贬谪之情景,写得情景交融,自然感人。

在中国传统诗论中,自古“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说法,秦观的《踏莎行》是一首很能令人“情动”的佳作。

下片极写远谪之恨。友人把梅花送给我,又寄书信来慰问我,或是词人说我怀念我的家人亲友,想托驿使带去一封家信。

但不管是谁“寄”谁“传”,结果都是因为远迁荒远之地,关山阻隔,音信难传,于是便只有“砌成此恨无重数”了,要多少日才能收到一封家书,诉说家人与我的长相忆。

他要说沉重的悲恨,就用一个“砌”字来叙写,是一块一块的坚固的砖石砌起来的,是重重叠叠的悲恨,数不清,说不尽,无消歇。

然后,再举目远望,发出无理之问:郴江水呵,你本有幸绕着郴山轻快流淌,却要为谁流到潇湘,奔向远方?词人那深重的冤谪飘零之苦,思乡怀旧之悲充斥字里行间,使人如闻其悲苦哀绝之声。

古人以为山为水之源头,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

秦观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党争斗争漩涡中去呢?

总而言之,生活的洪流,依着惯性,滚滚向前,它总是把人带到深不可测的远方,就像这本该绕着郴山的郴江,它却把自己带到苦涩、荒凉的未知远方。

结尾两句,是无理问天之语,其用意在可解和不可解之间。这在表面所写情景之外更增加了一种神秘而无理性的气氛,更具吸引力和感人的力量。

郴江水绕郴江流,东向注入湘江,本是自然现象,无感情可言,但敏感多情的词人在历尽远谪思乡之苦后,竟以自己的心想象为郴江水之心,加入有情字眼“幸自”“为谁”,平添了一种象喻意义。

无情的山水顿时化作有情之物,而使那郴水流出郴山直下潇湘不返的造物之天地,成为冷酷无情。这种深隐幽微、哭怨无理的情意是极难以理性去解说的。

有时候,在诗词之中,看似毫无逻辑的语言就是至情之辞。

秦观所问的“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令人想起屈原《楚辞·天问》中对天地宇宙的提问,李白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些都是无理之语,却也是至情之辞。

正是那些生活遭遇到极大忧患挫伤苦难的人,才对天地之间的不平发出这样的究诘。所以,秦观说郴江就应该留在郴山,我们为什么不能挽回那东流之水呢?

为什么不能使美好的东西永远留下来呢?这深悲沉恨的问语,写得这样沉痛,而至于“曲尽人意,动摇人心”,这是他过人的成就,是宋词里的一个进展。

没有秦观这样深悲沉恨的人,写不出这样一个深悲沉恨的句子;没有那种心灵上想象,不能跟假想形象结合的人,就赏不出下片的象征意味。

这里与上片的“桃源”“杜鹃”相承应,由对快乐之处与美好岁月的悼念和怀思,到“此恨无重数”的惨切及最后的流泪追问,笔力沉挚,又余音袅袅,令人深思,一种极纯真、痛彻肺腑的心灵审美,那时梦时真、缠绵往复之心曲给人以特有的美感。

《踏莎行》全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创造了一个凄婉和绝妙的意境。前人说“诗无达诂”,词也是这个道理,不同的人欣赏便各有所得,只要能感物怀人,怡情养性,使人感受到诗意与美感,就足够了。

一首《踏莎行》,写出了秦观的悲苦与迷离,面对惨淡人生,秦观的无理之问,成了哀告无门的凄厉与沉沦。他在孤馆独宿,在背井离乡的寒颤中为自己不圆满的人生强行画上圆满的句号。

虽然词人也在寻找“楼台”“津渡”,眺望“桃源”,也曾叹惜春去“斜阳暮”,但词人无力抵抗现实的凄凉,绻缩孤馆,任由寒风肆意吹袭,听声声的杜鹃啼叫,泪流满面。

现实已彻底失望,还望亲朋戚友一念,有书信传递温暖,怎奈“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只能遗下“此恨无重数”堆砌心头。

所以,秦观一面追问郴江水“为谁流下潇湘去”,一面亦有意随水流逝去了,词中隐隐包含着的生命意蕴,乃为自我放弃,并无珍惜之意。

秦观此词写于1097年,时年49岁。三年后,秦观北行至广西藤州时,病逝于于光华亭。

其实,早在秦观南迁至衡州时,衡阳守孔毅甫一见其人,再见其《秋千岁》词,就大为惊讶:“秦少游气貌大不类平时,殆不久于人世矣。”此时秦观的精神已完全崩溃了。

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序例》中说:“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失灵宝,……”说得很中肯,也很凄惨。

秦观跌宕的人生,一方面固然与党争的裹挟有关,另一方面亦反映出词人未能参透生命的真谛的现状。生命是非常宝贵的,但生命所容纳和负载的人生内容并不全是幸福和快乐,而另有无法逃避的烦恼和痛苦。

而且,这些烦恼和痛苦又往往是因为追求幸福和快乐所反弹而生的,所以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欲念越多就烦恼越深几乎成了生活中的一条通例。

作为词人,秦观要抒发无限的哀怨和痛楚,要流露实现理想的绝望,但是,他没有怨天尤人。仕途上绝望之后,他后悔他的人生追求,后悔自己卷入了这场是非恩怨。

秦观之所以进入仕途,与苏轼的赏识和鼓励是分不开的。于是他才参加科举,进入仕途。起初还不过做定海县主簿、蔡州教授,并未卷入党争的旋涡。

不料又由于苏轼的荐举,当上国史馆编修,参加《神宗实录》的编修工作,从此便卷入党争的旋涡,不能自拔了。秦观此后的人生际遇和仕宦生涯由此成为时代洪流中的一艘摇摆不定的小舟。

为什么会卷进这场本来不是自己意愿的斗争之中?他问自己,却无法解答。正如郴江为什么要流到湘水的旋涡之中,他问郴江,郴江也不能回答,这是秦观的人生悲剧。

小话诗词

正是这样的人生悲剧,形成了秦观忧郁的气质,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悲情人生,才铸就了秦观这首刻在郴州山水间的千古绝唱。

秦观去世后,秦观的生前好友、著名书法家米芾把秦观这首词和苏轼亲笔书写的题跋书写下来传到郴州。郴州人为了纪念秦观,把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苏轼的题跋,和米芾写的书法刻在碑上,史称“三绝碑”,还修建了三绝碑亭。

南宋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郴州知军邹恭仰慕秦观,把原碑拓上,转刻在苏仙岭白鹿洞的大石壁上,而此刻距离秦观去世已经过去了166年。或许,这是对秦观生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赏识的一种弥补吧。

为了纪念秦观这位曾在郴州留下过足迹的著名文学家,郴州人民在三绝碑亭的左侧立了秦观的铜像。

后来,郴州人民又在遇仙桥对面的按宋代营造法式和湘南民居建筑风格建了一座宋代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内设三墙门楼,原湖南省政协主席刘正手书门楼匾额上“郴州旅舍”四个大字。

1990年,全国第三届秦少游学术研讨会在郴州举行,秦学会副会长、秦少游的第33代孙、扬州大学师范学院教授秦子卿参加了那次会议,展览室门额“淮海遗芳”及其楹联,就是秦子卿撰写的。

1997年,郴州市处对三绝碑周围地区进行改造,用仿古围墙将三绝碑、护碑亭、秦观铜像、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等圈围起来,并设专人管理,围墙外侧另修游道供游人上山。

2000年9月,苏仙岭风景名胜区管理处重新将三绝碑放大拓刻到“秦观铜像”后侧的石壁上。 值得一提的是,从1956年起,三绝碑先后4次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每年都有许多游客慕名来到三绝碑前,一睹碑文风采,或许,这就是秦观为郴州这座城市留下的文化遗产吧。

相关文章:

大白话 vim 教程--强制保存文件 01-09

唐朝的司马权力有多大呢?相当于现在什么职位? 01-09

WPS怎么更改本地文档的默认保存位置,不需要每个文档都是另存为 01-09

是谁灭了宋朝?从海上之盟到靖康之变,宋徽宗是如何一手葬送了北宋王朝? 01-09

唐朝发髻样式 ?唐朝发型若现代人用,个个都是“非主流”,发髻竟能梳几十厘米高 01-09

柿子太多又不知怎样保存?教你这三个方法,没有添加剂,比蜜都甜 01-09

清朝24功臣:一位汉臣,两位蒙古亲王 01-09

明朝皇帝朝服 ,你们都知道吗 01-09

家中有白酒怎么存放最好?行家:牢记“2要3不要”,酒越存越香! 01-09

唐朝藩镇割据,中原汉族大规模向南迁徙,福建开发如何迎来转折? 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