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南京是如今的哪?一起来看看吧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7-27 11:16:09    

在刘敦桢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中,谈到中国古代木架结构的优点时,提到“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因而可以装设或拆改,甚至可以预先在异地制作结构构件再运抵现场安装。这里所引用的史料为《四库全书》中辑录的宋代文献《乐全先生文集》第二十五卷。

《乐全先生文集》的作者是张方平,曾任仁宗朝参知政事,谥号“文定”,宋代应天府即南京人,后曾两次出任南京知府。

与今天的以为的南京不同,北宋时期所指的“应天府”和“南京”是今天的商丘,即周代宋国的所在地。

五代末期,宋太祖赵匡胤被后周政权任命为“归德军节度使”出镇宋州(今商丘),太祖因此将国号定为大宋,又按五德学说将宋定为“火德”,为表示君权天授,将商丘升为“应天府”。在大中祥符七年,崇信道教的宋真宗“车驾幸亳”,前往亳州谒拜老子,经过应天府的时候将应天府又升为“南京”,并进行了一定的建设,修建了重熙颁庆楼和归德殿,归德殿的设置明显是取自太祖“归德军”的经历。

《中国古代建筑史》所参考的这一段,正是张方平“奏请修南京门阙事”,我们查阅原文(文末附),可以发现大概指的是原文中的如下段落:“……仍令三司就在京事材塲事造材木地架了,因回脚空船,逐旋般載付本府,差八作司人匠,蓋造其餘合用椽箔塼瓦等物……”。可见东京的“事材场”是北宋汴梁加工京城房屋木构架的主要场所,张方平作为一位建树颇多的能臣,因此从这一奏请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若干问题:

首先是南京营建本身颇为波折,从行文中可以得知,自从真宗朝开始谋划建设到当时的仁宗朝,因为自然灾害和战争,曾多次中断。

并且每次中断后,皆“守臣久不检举”,以至于当时内城中只有真宗的御诗碑亭,其他“更无片瓦”。可见这一工程在当时南京的环境下是颇为困难的事情。

其二,他又提到“特令指揮改修重熈頒慶正門,依北京内門營造并創建歸徳一殿”,并且比北京(河北大名府,今邯郸大名县)制度颇为俭省,由此北宋四京的之间的地位如何或者如何配置,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汴河的下一站就是应天府 汴河的下一站就是应天府

其三,这里所说的在“事材场”应当指的是东京,而三司和八作司则需要分别依照不同的行政命令来指使,一个负责“材木地架”,一个负责“椽箔塼瓦”,如果说砖瓦还好说,椽如果也是八作司来制作,那么“材木地架”“事造”到何种程度则需要思考。

第四,“……並令南京預支係省錢依實直市價收買應副……”,说明八作司的产品南京府需要作价收买,那么说明营建南京这一事务的物资,南京府需要和中央之间进行某种方式的结算,需要对这一情况进行进一步考证了解其运作方式。

第五,文末提到“量留本處廂軍三二百人充役”则又存在三种可能,一种是北宋厢军(地方部队)经常用于充作营建事务的劳役(这一情况在苏轼奏请修河的预算中也有见到),本身有匠作技术来进行营造;另一种则是厢军内有类似工兵的匠作兵种可以充作这种劳役;再一种就是,确实“京事材场”运抵的部件已经加工的相当完备,剩下的工作更多的是劳役而不是在现场加工名件。


北宋时期,除东京汴梁外,还有三个陪都,洛阳西京、应天府南京和大名府北京。

在中国历代政权的“多京”设计中,北宋的虽有四京,但是四京的距离相对较近,形成了一个依托运河及道路运输的“四京经济圈”,一方面说明了彼时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达,另一方面也可能说明北宋被夏、辽两国挤压,政治影响力无法抵达云州、幽州等北方重镇,而只能不断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经营,以缓解汴梁“四战之地”的不利局面。

北宋拱卫汴梁的三个中原陪都对应在今天的大概位置

相关文章:

为什么宋朝皇后被称为“圣人”,皇帝被称为“官家”? 08-19

宋朝的国土面积有多大?宋朝面积仅为唐朝1/5,为何经济能远超盛唐?原因其实很简单·· 08-19

电动车长久不骑如何保存,怎么做能让电池放一年也不坏?最实用方法告诉你 08-18

明朝内阁的权利 ,作为皇帝的秘书部,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权利? 08-18

宋朝的建立者是谁?由赵匡胤建立,为什么皇位却落在了赵光义一脉手中 08-17

南宋灭亡后,那些凋零的皇族成员都是什么下场 08-17

后唐是什么朝代 ,为何只存在了短短14年? 08-16

民国梨园盛世之十三位顶尖京剧名角儿 08-16

古代生活探秘:明朝人为何酷爱饮酒?聊一聊明朝名酒文化那些事 08-15

宋朝北宋的历代皇帝列表,一起来看看吧 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