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今要说宋朝,就不得不说到唐朝的安史之乱说起。因为宋朝的很多制度,很多措施,都是在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的残局上开展的。唐朝的历史,也因为安史之乱分成两个在国家气质上截然不同的时期。如果我们以罗马帝国做对比,唐朝和罗马帝国都是穷兵黩武的王朝,结果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就再也没有罗马帝国了,而唐朝灭亡之后,中国还能维持下去,最为关键的过渡期就是在宋朝。宋朝尽管承唐之弊政,在政治上、军事上缺少建树,却在文治方面得到复兴,以此虽然边患始终没有清靖,但是内部还是能得粗安。

宋太祖赵匡胤剧照
在唐末五代时,藩镇骄横,兵乱频仍,当时社会几乎大家都当兵,读书人眼见种子都要绝了。开头的时候,军队还像个样子,以后就都变成了老弱残兵。军队不能上阵打仗,朝廷怎么办呢?就把兵士们拿来做劳役来用了。这些苦役自然是没有人愿意做的,为了防止他们逃跑,又在他们脸上刺字,称为“配军”。这事在五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到了宋代也还没有改变。所以《水浒传》里的宋江、武松一类人,脸上刺字,送到了某地方,人家就骂他是“贼配军”。
这样的军队,在唐朝其实就只是力役而已,哪儿能打得了仗?这种情况下,宋太祖也没有办法立刻改变,他只能在军队里挑选一批壮士,另外编队,叫做“禁军”。挑选禁军是有标准,身高体重都有严格的规定,起先是用一个活的兵样,后来就用木头做成一个人的样子,送到各个地方部队,让他们照着样子选拔兵士,合格的都给送到中央做禁军,不合格的就留在地方,叫做厢军,不管打仗,只管地方上杂差,地方政府有什么力役,就交他们做。武松的都头名号,实际上管的就是这些厢军。

宋朝禁军
照理来说,宋代开国第一件事,应该是裁兵复员。可是宋代却只能按照这样的标准去裁兵,却始终复员不了。为什么呢?因为宋代得了天下,他并没有真的统一了全国。在北方还有一个大辽国,他们早于宋朝50多年就已经立国了。当时的河北防御要地“燕云十六州”,也早被后晋的石敬瑭割让给了辽国。北方屏障全都失去了,可是宋朝立国都城却在开封。开封处于中原平原地带,就在黄河边上,太行山以东根本就没有个天险可供守卫。骑兵从北方南下,三五天时间就能杀到开封城下。
所以,宋代立国,可以说是没有国防的。
如果宋朝能够建都洛阳,骑兵从幽州南下,过了黄河,从陇海路向西,还需要越过郑州一带的京索山,勉强还有一些天险。要是从山西边塞南下,五台山、雁门关也能够阻挡一阵,可以算得上是第二道国防线,要一口气冲到黄河边,还是不大好办到的。所以,建都洛阳,其实是比建都开封要好的。当然,如果要是能建都长安,那就更是四塞之地,汉唐因之二兴旺,就更加理想了。可是宋太祖为什么没有选择建都洛阳、西安呢?
这就是宋朝立国之时的苦衷了。
赵匡胤代周自立,当时的国防线已经残破,全国各个割据政权,加上北方辽国的虎视眈眈,他需要养兵备战。养兵就要有粮食。本来中原一带也是膏腴之地,物产丰富,可是残唐五代一百多年天天打仗,早就把关中、中原的水利设施折腾的残破不堪,从唐朝末年开始,经济上就已经全依靠江南支持了。江南产出的粮食怎么往北运呢?是通过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在宋朝的时候,运河从扬州往北一直沿着陇海线到达开封,开封是当时最为重要的水陆码头,是全国的物资集散重地。

开封是宋朝大运河的枢纽
要是再从开封往西运到洛阳,甚至运到长安,那就不成了,当时的汴渠已经坏掉了,关中平原的水运也早已不通航了,如果要靠陆地运输,更是艰难,还要浪费很多人力物力,这对刚刚开国,物资还不是很丰饶的宋朝来说,实在是划不来。为了要节省一点粮运费用,所以就建都在开封。宋太祖当时也说过,将来国家太平了,国都还是要西迁的。
当时摆在宋朝君臣跟前的统一全国的方略,其实有两个,其一是先北后南,其二是先南后北。一个是先打黄河北岸,把契丹的走狗北汉被打趴下,然后扫平辽国,长江流域就可以不打而下。这个策略是积极进取的,不过也比较危险,一旦打了败仗,南方那帮小国趁你病,要你命,连个退路都没有了。一个就是先打南方的几个国家,获得了资财之后,以之做腹地,再打北方。这个政策好处是比较持重稳健。宋太祖雪夜问策于赵普,君臣二人定下了第二策:先南后北。宋太祖将艰难的人留给了后人去做,所以他在去世前,听了母亲的话,传给了他的弟弟赵匡义,这就是宋太宗。
太宗即位之后,曾经两次亲征辽国,可是都打了败仗。这样,北方的国防威胁一直得不到解决,宋代开国的形势就一直这样处于紧绷的状态,就不好裁兵,也不好复员。因为打了败仗,也有了“恐辽症”,不敢再主动找辽国打仗。因为一旦要打,就要打赢,不能打输,要是败了就退到了黄河边,国本就动摇了。

宋朝都城开封很容易被攻破
在这样的情形下,宋朝开国的时候就只能选择养兵,多多的养兵,却不能打仗,明知道不能打仗,却又不得不养兵。更为奇怪的是,养了兵,又不能看重他们,又搞了“崇文抑武”,大力提倡文治。这是没办法的事,这些武将在残唐五代时把国家折腾惨了,所以,宋朝君臣就只想让这些兵来抵御外患,却不给实权。另一方面呢,提倡文治,好渐渐地裁抑军人的跋扈,不再重蹈五代覆辙。
这样一来,宋朝的兵就越养越多了。在太祖朝有20万,太宗时66万,仁宗时就有了125万。这些都是募兵制,都要朝廷花钱来养着的,养着却不能用,所以宋朝的财政收入,竟然有一多半都被军费占用了。所以王安石变法,是想恢复古代民兵制度,来代替这种大而不当的募兵制度。可是民兵制度,急切不容易推行到全国。所以,王安石就弄了个“保甲制”,先在黄河流域一带试行。保甲制就是把农民就地训练,需要临时需要,就可以编成军队,而又可以免出钱养兵之费。可是,宋代奇葩的文官制度里面有一个谏官制度,风闻奏事,不管是好事坏事,逮着谁都是一顿喷。王安石被罢相后,“保甲制”也慢慢不成了。宋朝又回到了老路上,一边养着多多的兵,一边又没什么大用,而让宋朝最痛苦的事,你还不能不养。
养了这些兵,还不能让他们长久戍守一个地方,得让将官和兵队互不熟悉起来。怎么办?就要各地军区每年轮调。今年河东的兵,明年就要去关中戍守,后年可能要分到河北。全国各处的兵营都是如此。因此,宋朝虽然在檀渊之盟后承平百余年,可是这边事无警的情形下来回调动军队,开拔费用又花去了好多钱,等于宋朝每年都在打仗。
再有,宋朝失掉了幽云地区,没有崇山峻岭做天险,等同于国门洞开,宋朝君臣为此想了不少的办法。因为跟辽国签订了和平协议,你在边境地区进行正常不防都不合适了。那能怎么办呢?比如,在河北地区种植水田,多植柳树,用这种办法来阻挡辽国的骑兵。辽国人自然也不傻,他们也时常提出抗议,还时不时出动一些小队骚扰袭略北方各地,就让北方各地经济破败,方便他们随时南下,宋朝君臣对此也毫无办法。幽州附近的拒马河,竟然成了北宋在北方最重要的国防线。
宋朝养兵的钱,花的了海了去,可还不算完。花钱的地方多着呢!宋朝皇帝最怕的是什么?唐末五代以来的骄兵悍将,为了安抚他们的情绪,政府无可奈何,就要给他们待遇,时时优待,否则他们就又要叛变了。节度使被解除了兵权,住在开封城,每年政府都要发给他们大量的薪俸。养着这些人,不让他们办差,那宋朝还得再招办差的人,就要嘉奖文人做官,文官数目就逐渐增多。具体表现就是科举考试恩科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文官的待遇也一年比一年高。

宋朝武官收入高,文官收入也不低
国家就像是一个公司,宋朝就等于养着一大帮不能出力的业务,又养着一大帮不干活的官员,这样的“冗兵”、“冗吏”,成为宋朝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虽然宋朝君臣想尽办法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可是抵不住花销项目太多,国家财政年年亏空。弱了转贫,贫了更加转弱,宋代政府一直都扭转不过这形势,这就叫做积重难返。
那么,有没有解决办法呢?
我们须知,宋朝之所以产生这样悲催的国防形势,是因为宋朝立国时没有建立起稳固的边防线的缘故。如果宋代能够出一个大有为之主,就国防根本条件论,以主动的以攻为守,向外拓展攻击,获得胜利,才能立国。这样,宋朝才能进入到了一个比较正常的开国节奏。可是宋朝是黄袍加身,先立了国,然后再往外做防御式的攻击来保卫国家,而且这还是劣势的防御,迟早都要失败。如果再迁就这样形势来决定宋朝的其他制度,自然就乏善可陈了。
你看,中国的汉唐时期的立国,没有不以战斗攻势立国的,秦始皇的万里长城,从朝鲜的大同江,一直到甘肃兰州,这比起宋代河北倚为国防线的拒马河,怎么能相提并论呢?即使有了长城,中国人也还要往外攻击,这才有汉武帝时期的“封狼居胥”。宋代的军队,完全用在消极性的防御上,进不可攻,退不可守,兵无用却不能不要兵,始终在国防上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幸好宋代也不是一无是处,因为特别重视读书人的缘故,中国文化在宋朝复兴,以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又再度焕发了生机。中国其为文化立国,宋代的存续之功,仅此一项,足以光耀千古。
相关文章:
宋朝的帝王是谁?宋朝历代皇帝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05-12
明朝开国到明英宗,明朝好的皇帝三个,朱元璋和朱棣只能算一个 05-12
第一个朝代是什么朝代 :夏朝 05-11
明朝成国公世系:靖难立功却遭人唾骂,但其世代对大明忠心耿耿 05-11
唐朝皇帝那些事—李适 05-10
宋朝的诗人有谁?10大诗人排行榜,每人3首经典诗,苏轼能否夺得榜首之位? 05-10
北宋的酒楼到底是什么样子?北宋人在酒楼中一般干什么? 05-09
南朝宋的建立者是谁?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在严格意义上为什么不是南北朝人? 05-09
宋代词人李清照,你都了解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05-08
宋朝儒学的演进与思想变革,一起来看看吧 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