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北宋的进士考完以后都要参加哪些活动?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3 03:15:24    

高考终于结束了,每一个考生肯定都想痛痛快快地玩几天。

宋代的进士当然也是这么想的!

在宋代,新登科的进士都会聚集到一起,举行一些系列的活动,这种活动叫做“期集”。

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有:唱名赐第、谢恩仪式、赴国子监谒谢先圣先师、闻喜宴、造《同年小录》并题名、拜黄甲同年及状元跨马游街等。

而其中又以“唱名赐第”、“闻喜宴”、“状元跨马游街”这三个活动最为隆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他们是如何参加这些丰富的活动的。

一,唱名赐第

唱名,又称“传胪”、“唱第”,是殿试赐第的一种仪式。这一制度始于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唱名赐第活动是北宋进士及第后系列活动的开端。

“唱第”在唐朝时期就有了,只是那时候还没有“殿试”,进士的考试成绩都是在尚书省进行公布,考试结果一般都是贴在礼部南院的东墙上。发榜时,击鼓敲钟并有人大声高呼及第者的姓名,这便是“听榜”,也是“唱第”的雏形。

到了北宋实行殿试制度以后,朝廷为了提升士人的荣誉感,笼络士人的心,于是就有了皇帝亲自“临轩唱名”的赐第仪式。

北宋唱名赐第仪式的地点通常与殿试是息息相关的。雍熙二年(985年),太宗第一次实行唱名赐第的地方,就是在当时殿试的“崇政殿”,而崇政殿又是太祖第一次实行“殿试”的地方。以前叫“讲武殿”,后更名为“崇政殿”。

所以,北宋时期的唱名赐第的仪式,一般都是在举行殿试的内中宫殿进行,刚开始是在“崇政殿”,后来在“集英殿”。

北宋时期的唱名赐第的仪式非常隆重。在唱名开始,皇帝临轩坐于大殿之上,宰相、殿试官等大臣都分列大殿两边,而新进士们及有关大臣都列于殿门外等候。

在唱名的过程中,有两个最重要的程序:一是,唱名赐第,颁发敕黄;二是,赐袍、笏。

第一个程序“唱名赐第,颁发敕黄”,就是皇帝临轩,编排官把三魁试卷对号一一宣读,然后依次拆封,再转给中书侍郎,由他与宰相二人将试卷一一对展进呈,并依次呼唤及第者的姓名,然后再由站在殿外的军头司卫士依次高声传唱至殿外。

那些被宣呼到姓名的新进士便依次进入殿内,走到早已安排好的甲次位置。待一甲唱名完毕,所有同甲之人便一同前往两廊角取“敕黄”,然后手持敕黄谢恩而出。

谓“敕黄”,就是在黄书上书写的敕书,由皇帝颁发的,上面记有及第者的基本信息。

第二个程序赐袍、笏”,“袍”很好理解,则是朝廷赐予的衣服。而“笏”,则是指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着的手板,有用玉、象牙或竹片做成的,可以用来记事,防止遗忘。

当“五甲”进士全部唱名完毕,殿上便传出“赐进士袍、笏!”于是,所有的进士则走出殿门外,开始换袍,从此“秀才”便成为了“官人”。

这“赐袍、笏”也是古代登科及第的五荣之一,十分地荣耀!

二, 赐“闻喜宴”

如果说北宋科举及第后的“唱名赐第”是“期集”活动的开端,那么“闻喜宴”则是当时最为重要的活动。

唐代时,在贡举礼部发放榜单之后,那些新及第进士于是自己凑钱在长安城东南的曲江举办宴会,并请了教坊乐队演唱助兴,被称为“闻喜宴”。

“闻喜宴”又被称为“敕下宴”,“敕”是指帝王诏书和命令的意思,即朝廷下敕以后新及第进士人所举办的宴会。

唐代读书人及第之后还要通过吏部的“选试”才能授官职,称“关试”。所以,因为新进士举办宴会的时间是在关试之前,所以此宴会又被称为“关宴”。

但因举办的地点设是在曲江,所以,大多数人都只知道的唐代的“曲江宴”,而并不知道“闻喜宴”。

到了北宋时期,因为取消了关试,所以,北宋时的主要科举宴会便是“闻喜宴”,而且不用再由新进士自己掏钱筹办宴会了,改为“赐闻喜宴”,意思是皇帝赐予的宴会。

北宋初期,赐宴地点并不在曲江上,而是沿袭五代的制度,一般设在“佛舍名园”当中。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首次的赐宴地点在“开宝寺”内。

太平兴国八年(984年),新进士的赐宴地点改为“琼林苑”,这琼林苑是北宋东京开封四大御苑之一。后来,琼林苑便成为了北宋赐闻喜宴长久之地,从此,闻喜宴也被称为“琼林宴”。

对于宋代的闻喜宴,也并不是就像我们平时的宴会只是吃吃喝喝,看看节目这么简单。朝廷赐予的闻喜宴其仪式也是相当的繁复而又隆重。

所有参宴人员到齐之后,便开始正式赐宴。

首先要进行“进门仪式”,刚入门便要奏唱“正安之乐”,等所有人员进入之后,声乐即止;

然后,则要进行“宣赐仪式”,使官代皇帝宣诏:“赐卿闻喜宴开始”,所有人要一拜再拜;

接着,所有宴官按官阶次序就坐,开始进行“行酒仪式”。在这一仪式当中,喝酒进食便要开始奏乐,饮食结束声乐便停止。如此要行酒循环共五次,而且每一次的配乐都有其特定的乐章。

其中“正安”之乐为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所定的“乐章十二安”之一,是宋代礼仪中的基本乐章,有所谓的“王公出入为《正安》”之说。

在闻喜宴上,除了有皇帝赏赐的酒肉瓜果之类的食物以外,还有两项最重要的恩赐,也是让新科进士感无比荣耀的事情。那就是:赐御制诗和赐花,也是登科进士的五荣之一。

元代“刘一清”在《钱塘遗事》中说:“登科及第有五荣:两觐天颜,一荣也;胪传天陛,二荣也;御宴赐花,三荣也;布衣而入,绿袍而出,四荣也;亲老有喜,足慰倚门之望,五荣也。”

所以说,宋代时期的闻喜宴的宴会仪式还是十分隆重而又严肃的。不仅是位列、排序、进退等之间的礼仪规则详细明确,而且不同的环节还配有固定的乐章来相对应。这也表达了当时皇帝对选拔才能的重视。也更能让宋朝的及第进士感到无比的荣耀。

三, 状元跨马游街

宋朝时期,在进士及第后的一系列活动中,还有一个专门针对状元一人特别恩荣无比的活动,那就是“状元跨马游街”的活动。

这个活动起始于北宋,新进士在进行唱名赐第的活动以后,各状元与其他的同年进士便前往期集所,各自自备车马开始去城内游街行路。

但是,那些家境十分富裕的进士则极为铺张奢华,而贫困的进士却又显到十分寒酸。这样一来,游街的情景就显得十分杂乱无章,无法彰显状元的荣耀。

因此,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下诏:“新及第举人,自今欲令状元一节呵道,余止双控马首,遇常参官,敛马侧立,诏可。”

这样一来,状元在游街行路时,可以由差役引路喝令行人让路,而其他进士坐的马车规定是两匹马的马车。而且遇到每日上朝的官员还得让道侧立。

从这时候,便开始显现了状元的殊荣了。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见蔡齐不仅文章写得好,而容貌也非常俊伟,所以亲点为新科状元,并诏令金吾卫士七人为他“清道传呼以宠之”。

金吾卫本是皇帝出行时负责清道并奉引仪仗的卫士,“七驺之制”本也是皇帝出巡时的骑从之制。但从那以后,状元“跨马游街”的制度便开始了。

一时间,状元一出,有从金吾卫中选取的七人为状元引路,还有七个骑马的“七驺”御卒为状元开道,这当时的情景,简直是“千人艳羡,万人争逐”,是何等荣耀之事呀!

在黄梅戏《女驸马》中就有一句唱腔:“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人人夸我潘安貌,帽插宫花好风光!”

“御街”是供皇帝御驾出入的地方,长达十余里,是皇帝祭祖、举行各种仪式、出宫游玩往返的必经之路,是当时商业最繁华的地方。

从这段唱词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的新状元赴琼林宴、游御街、插皇帝赏赐的宫花,是多么风光的一件事情啊!

北宋进士及第后的相关活动,提升了登第进士的荣耀感,同时也彰显了朝廷对士人的极度重视。更在当时掀起了读书热的风气,致使许多人以嫁女给登科进士为荣。

所以,在宋朝的许多小说里,都有宰相之女嫁新科状元的故事,其实也的确符合当时的嫁女之风。

四, 期集活动的其它活动

当然,宋朝时的进士及第之后的活动除了唱名赐第、赐闻喜宴、跨马游街等活动,还有谢恩仪式、拜黄甲同年、赴国子监谒谢先圣先师等活动。

01 朝谢

在唐代,进士放榜以后,都必须先要去中书省的都堂谒见宰相,称为“过堂”。过堂以后还得向知贡举官员谢恩,第一次谢恩后过几天还要再次谢恩,称为“曲谢”。

宋代为了防止知贡举官员与这些及第进士结为朋党,所以禁止了,只向皇帝谢恩就可以了,被称为“朝谢”,也称为“正谢”、“门谢”。

朝谢时,由状元带领所有及第者上表谢恩。

比如,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状元卫泾上有《赐进士及第谢皇帝表》,上面写:“臣等誓坚素节,勉效前修。拜敕在廷,方被采葑之宠;捐躯报国,终存横草之忠。”

02 拜黄甲、叙同年

什么是“黄甲”呢?因为所有五甲进士的及第榜都是用黄纸书写的,所以叫做“黄甲”,类似于明清时期的“金榜”。“同年”即为同一年考中的进士。

拜黄甲、叙同年的仪式同样也是十分隆重的。

进士朝谢之后,便要拜黄甲于“贡院”。状元带领五甲进士于贡院内拜香案,拜完以后,所有士人与官员分列两廊,按长幼之序,四十以上的立于东廊,四十以下的立于西廊。

接着选出一位年龄最高的立于堂上,由及第进士恭拜,年长者回拜。然后又选出一位年龄最小的上堂,由他先拜及第进士,进士们接着回拜。

最后,由相关的官员用纸笔依黄甲的名次将他们的姓名记下,各镌于石碑之上。

这个拜黄甲、叙同年的活动,其主要的意义在于扩大金榜题名的荣耀,增进了同年进士们的兄弟情谊,同时发展进士的第一个交友圈,对他们今后的仕途也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北宋时期的赵昌言、胡旦、董俨、陈象舆四人,他们的感情十分深厚。其中的赵昌言、胡旦、董俨他们三人就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的同年进士,他们就常常聚集在赵昌言的府第里饮酒谈乐,一聚就到半夜。素有“陈三更,董半夜”之称。

03 谒谢先圣、先师的活动。

谒见先师的活动起源于唐代的开元时期,在省试之前,各乡贡进士到京城之后都要前往国子监拜谒先师即孔子。

到了宋代,尊孔子为先圣,以其弟子“颜回”为先师。所以,进士及第以后,便开始举行去国子监谒谢先圣、先师的活动。有时还要同时谒谢邹国公“孟子”,仪式也非常隆重。

在刘一清《钱塘遗事》中有详细的记载:“祭前三日,状元公点差职事官十四名员。监礼官,弹压职事之不恭者。奉礼官,跪于先圣、先师座前,奉币进之献官。太官,酌酒以进之于上三献官。太祝,读祝。分献官十员分献于十哲及两廊贤人。一人分献五位,每位皆之拜。搢笏兴伏拜起,皆赞者导之,礼毕而班退。”

意思是先由状元差选职事官十四名,监察御史则检查点阅陈设不合礼仪的地方。然后所有参加谒谢礼仪的依次入殿,跪拜先圣、先师座前。三献官初献官、亚献官、终献官依次就位,进行献帛、献爵、献馔、读祭文。整个仪式隆重、庄严而又肃穆。

从这么多丰富的期集活动来看,新及第进士赴期集所去参加活动,是何等的隆重。他们从“入局”到“罢局”,所有的活动加起来可能要历经一个多月之久,有的甚至得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所以说,古代进士在考试以后其实还是挺忙的。

总之,唐代的及第者已是十分荣耀之事,而在宋代的及第进士则是更加荣耀之事!

相关文章:

宋代北宋的进士考完以后都要参加哪些活动? 09-03

宋朝明朝之间隔了一个元朝,实际不到百年,为什么像是两个时代? 09-03

蒙古灭南宋的关键一战是什么?襄阳之战,一起来看看吧 09-02

民国广为流传的“4大美男”,是哪些人? 09-02

中国历史常识:宋朝的四大书法家 09-01

「人物档案」民国独行侠—魏德林 09-01

宋朝服饰特色元素:穿越时空的华美与创意 08-31

明朝伙食 ,百姓一般吃什么?一天有三餐吗? 08-31

明朝两大贪官奸臣,一个流芳百世,另一个遗臭万年 08-30

北宋第一良名将——曹彬 08-30